2011年05月26日 07:00 来源:时代周报
本报评论员 令狐补充
长沙市委原副书记朱尚同网上发文,公开批评长沙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优化市区环境”试点活动中肆意挥霍、劳民伤财一事,成为当前的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除了众多对该事件的评论中指出的诸多问题之外,朱尚同市委原副书记的这一身份,在事件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折射出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什么样的世情民意,也是值得一议的话题。
长沙“创文”运动中是否有朱尚同所指的“肆意挥霍财政税金、重形式、轻实效、扰民损民的现象”,固然是中心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没有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关注,仅靠公开信本身,是无法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的,也无法形成合力,达成促使当地政府迅速站出来回应的效果。显而易见,朱尚同长沙市委原副书记的身份,也无疑是迅速引起公众和舆论高度重视的关键因素之一。换言之,事态演进至此,公开信、作者的身份、舆论三者不可缺一。事实上,据朱尚同称,他曾经把公开信以报告的形式发至长沙市委书记邮箱,却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答复。
当然,强调朱尚同曾经居高位的身份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未必为所有人认同。朱尚同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强调自己只是以有公民意识的市民身份表达,并特意澄清自己并非借身份干政而是建言。公开信赢得公众和舆论热捧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其内容所具有的公共性,以及所暴露问题的普遍性引起的广泛共鸣。但同时必须承认,朱尚同市委原副书记的身份,除了在传播过程中有抓眼球特效之外,还更有不具备这种身份的人绝无可能的待遇。长沙市芙蓉区区长李蔚闻讯登门,对外宣称是解释和征求意见,实则是要求朱老撒谎,否认公开信是朱老所为,被朱老一口拒绝,就是一个明证。众所周知,现实中,一介平民为公共事务或者自身维权发言,所获得的“礼遇”不一而足,其中耳熟能详的“跨省追捕”就并非孤例。
公开信引起巨大反响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地官员在无理要求被朱老坚拒后,旋即采取补救和进一步的措施,通过接受新华网湖南频道和人民网湖南频道采访,高调反驳公开信的指控,称公开信指控“和事实差距很大”—当地官方的这番应对,恰好与公众心目中某些罔顾民意、爱搞面子工程官员的刻板印象相符,而朱老市委原副书记的身份则在一定程度上吻合公众对刚直不阿、关心群众疾苦的老干部的记忆,这就形成了一副反差强烈而且不乏悖论意味的图景,成为了热门话题中抢眼的亮点。由此可以带出的一个有意思的疑问是,为何总是原任而非现任官员,更能感知察觉问题之所在、民意之向背而勇于担当和大声疾呼?
从朱尚同发往现任市委书记邮箱的建言,落得个泥牛入海无消息的结果可见,他市委原副书记的身份,在现有的行政机制和权力格局中,恐怕也不免染上些许人走茶凉的色彩。如果以民意表达机制为视角,则可认为,在公共权力的场域中,正常的意见上传途径壅塞失效已经是常态,而自古以来人微言轻的魔咒并未因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而解除。但是,在网络这个技术进步造就的特别的公共空间,朱老原有的身份,则在不仅全社会官本位意识浓厚,而且官本位根本就是社会现实的情景中大放异彩,故而一跃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有力地搅动了舆情。事实上,朱老并没有阻止协助他将公开信在网上发布的网友,高调突出他市委原副书记的身份,而是坦然将其作为有利于传播的资源充分加以利用。
朱尚同还坦承,离退休干部提意见有优势:衣食无忧,比较超脱,就不该担心得罪人;而从政经历有助于了解民情民意,讲话也更有分量,效果更好。“如果能多一些思维清晰的离退休干部发挥一点批评和监督政府的作用,无疑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朱尚同的支持者中也不乏老干部,中纪委原委员、湖南省纪委书记杨敏之就公开声援,认为公开信有理、有据、有力,“从哪个角度来说,都站得住脚,这封信意义重大”。
在现实之中,曾经位高权重的身份,显然在推动意见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具有优势。然而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权力如此余韵悠长,并非公众的福音,也并非正常现象。朱尚同、杨维峻、杨敏之这样的离退休老干部毕竟是少数,且公众意见表达的重担也非他们能包办。有鉴于此,在理解公开信事件中,将朱尚同的意见表达和他市委原副书记的身份剥离,还原他公民表达的本质,更为重要。毕竟监督和批评政府,并非特权也非殊遇,而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改善现状、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批评和监督的行权者应当是人,而非官衔和身份。每个希望个人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的人,就不能将改变和进步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某一种身份、某一阶层和类别、某一群体和党派之上,必须有所有人的身体力行,依靠每个人自身的力量。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