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魏迎宁:为日益复杂的不确定性定价评估

2011年06月01日 15:27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访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精算师协会主席魏迎宁

  ■ 本刊记者 魏革军

  记者:非常感谢魏迎宁副主席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您作中国精算师协会主席,刚刚出席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国际精算师协会理事会会长论坛,首先请您谈一谈本次论坛的情况以及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魏迎宁:国际精算师协会理事会会长论坛主要就国际精算标准、精算教育、精算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精算事业走过了二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发展到今天,的确来之不易,我们从保险与金融业的关系开始谈。在银行、证券、保险这三个行业里,我国保险业的总资产还比较小。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突破100万亿元,而保险业只有5万亿元。从机构数量来说,保险业也少得多。到今年3月,沪深两市股票账户总数为15684.96万户,其中有效账户数为13156.26万户;两市基金账户总数为3465.61万户。股市的波动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是最活跃的信号,证券业的敏感性和被关注度要比保险业强。

  现代保险业是金融三支柱之一,是安全生产的保障,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老百姓说,你不需要的时候,保险它就是一张纸,需要时它就为你埋单。保险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重要功能。保险公司以保费的形式聚集了大量资金,进而再投资于有价证券或不动产等,从而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发挥了重要的金融中介功能。保险业这些年发展一直比较快,也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保险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大的余地。国际上早已分析说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保险市场,比如中国的汽车用户量近1个亿,就为车险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人身保险市场更大,现在大概有1亿多保单持有人,在城市里买保险的人占40%。但我认为,目前我国保险还是集中在几个险种上,群众所需要的保险还不能应有尽有。

  原来有一个宣传口号:事事保险,事事平安。任何事都有保险。其实这个世界上,不确定的事特别多,能够确定的事相对而言比较少。比如说明天早晨9点的航班,我们6点出发,3个小时的提前量应该没问题了,其实这也只有百分之九十几的概率,万一交通管制或发生堵车就可能赶不到。

  顺便说一句,保险业目前有些问题,也是被炒作的。比如前段时间在车险经营中出现了“高保低赔、无责不赔”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不是太复杂,通过完善条款、费率、管理流程是可以解决的。汽车保险属于比较成熟的险种。在国外国内都已经很普遍了,有一套很规范的平衡的运作方式。所谓平衡就是保险公司和客户双方都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让保险公司老亏损,让投保人老是得不到保障,这样不平衡的方式是无法持续和长期稳定的。汽车保险是能够做到平衡的,因为每个汽车都是独立的,概率相当稳定。

  记者:作为经济社会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保险业是无可取代的,现实当中也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这里面有一种怎样的经营基础,是基于何种核心技术?

  魏迎宁:只要提到保险业,精算就是不可或缺的。精算基于大数法则,大数定理。当样本数量非常多的时候,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趋于稳定。单个企业、家庭、个人如果发生什么不测,是很难应对的,那么把它交给保险公司,就可以作出一种安排。保险公司承保的数量多了,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对稳定了,这时可以按照平均损失去收费,以便为发生损失的投保人去给付。这样,就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定价,这就是精算。它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多大,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去定价、收取保费。另外,保险公司在经营中,要考虑自己承保的风险范围以及应该把风险控制在多大程度之内。比如,最多可以赔多少钱,如果超过这个数额就不能承担了,那就要分保,如果分不出去那就不能承保了。对自己承保能力的估计,也是对风险的估计,是精算工作的重要内容。

  精算最初起源于人寿保险。在设计人寿保险险种时,针对一定地区一定范围的人,将每一个人视为独立的风险单元,按年龄分组,按性别分类,根据统计数据编制生命表,描述不同年龄的人在一年之内的死亡概率,然后再依此计算出应收的保费额,这便是寿险诞生的简单原理。实际估算中则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编制生命表后,如何根据生命表去定价、定价时需要考虑什么因素、针对承保的人群怎么控制风险、怎么办理再保险、对负债如何进行评估等,这一套技术就构成了精算的流程。后来精算技术被应用到了非寿险领域,即财险领域。只有运用了精算技术,才能使保险经营建立在稳健基础之上。比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是人们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一种传染病。它发生的规律、传播的途径最终会如何,人们并不清楚。“非典”能否保险?出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考虑,一些保险公司因为承保而赚了钱,没有承保的保险公司也不用后悔,因为对于未知的不能控制的风险就不应去保,毕竟保险不是冒险,需要有它的经营基础,这方面精算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那么中国的精算教育事业是怎样开始的?

  魏迎宁:其实我国早在1995年公布的《保险法》中就规定了保险公司要聘请精算人员,建立精算报告制度。因为精算职责必须由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并拥有一定经验的人才能担当。就像任何企业都要有财务管理一样,保险公司不可无精算人员,并且必须是保监会和保险机构认可的精算人员,且必须符合规范的认定标准和程序。

  回顾中国精算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恢复了保险业务,但是当时并没有合格的精算师。有几个老同志(那时年轻的也已经有60岁了),以前比较正规地学过精算,他们写了一些有关精算方面的书,后来我们又陆续派了一些人去国外学习。中国正规的精算教育开始于1988年,缘于北美精算协会资助的一个项目。当时在南开大学举办了一个精算专业研究生班,从那之后一直在持续招收数学基础比较好的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他们所用的是国外教材,延请国外教师来讲课,教学内容和国外的也并无太大差异。后来英国精算协会在中央财经大学也开展了精算教育,接着北美、英国的精算协会在中国陆续成立了考试中心,目前这些考试中心的数量一共有十六七个了。中国有些院校也已陆续开设了精算相关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系统地接受了精算教育。

  记者:那么我们是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建立了自己的精算师准则与精算师考试制度的,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

  魏迎宁:就像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准则去工作一样,精算也要有自己的标准,精算师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去工作。从1988年开始到1997年,国内已经培养了一些精算专业的学生了,并且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此时中国要不要建立自己的精算师考试制度、要不要建立自己的精算标准就应该加以明确并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我认为,虽然当时国内保险业发展程度不够,经验不足,但是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算标准。中国是个大国,也是最大的潜在保险市场,并且中国的潜在保险人才也比较多,只要我们集中优势,应该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精算师准则与精算师考试制度。即便一开始国际上可能不承认我们自己的准则与资格认证,我们也不能降低标准,经过努力,我们的实力终究会被国际认可。事实上,当时建立精算师准则与精算师考试制度也面临很多质疑,不过正是这些不同意见提醒我们要保持高标准、严要求,更加注意制度设计的严密性。

  谈到中国精算师考试制度的建立,应当说,北美、国际精算协会等国际上的精算组织都很支持我国。北美精算协会和国际精算协会都有一个中国精算委员会或者是中国组,责成几个专人负责与我们联系。我们开始用的教材就是参照北美的教材设计的,考试门数、内容、难度结构与之基本一致。

  国外精算师资格产生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通过考试,这是主流的资格取得方式,包括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另外一种是学历教育,学完后认定其资格,较少国家采用这种方式。中国精算师资格认证采用第一种方法,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共有1.5万人次参加考试。我们的考试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这体现在国外精算考试由精算师协会、精算协会或者精算学会社团来组织,而我们是保监会组织考试的,证书也是经保监会盖章的。

  精算师资格考试时间比较长,耗时费力。初级课程为8门,需要三年考完,高级课程5门,需要2年考完,时间安排比较紧凑。面对漫长的考试,考试制度设立了两个阶段,初级课程考完,获得准精算师资格,这是对阶段性成果的肯定与鼓励,之后再考几门高级课程,就是正式的精算师了。这也是国际惯例,英国、美国都有这样的划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内产生的精算师并不是很多,真正通过考试拿到资格的准精算师为1100多人,正式精算师为200多人。

  记者:您见证并亲历了中国精算师协会的创立与发展,请您谈一谈中国精算师协会为推动中国精算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以及中国加入国际精算组织的情况。

  魏迎宁:中国精算师协会可能是国内会员最少的社团组织,于2007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对于主流的北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精算师,中国是承认的。目前参加协会的中国精算师有130多人,其他200多个正式会员都是国外的精算师。可见,现在中国精算师协会里的个人正式会员中,中国精算师人数少于国外精算师,就精算人才来讲,中国还是很短缺的。

  中国精算师协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精算师的工作基本在幕后,而不是在前台,但其对保险业的经营却至关重要,精算师是保险公司不可或缺的核心骨干之一。成立保险公司必须有精算师,必须运用精算技术。一个保险公司,一般需要一个负责的总精算师,精算部门的负责人也应该有精算师资格,同时还需要三到四个精算骨干。精算工作在保险行业的重要性,保险业内的人都认可。我们其实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在扎实地培养中国的精算师,推动精算工作在中国的开展和进步。

  就国际化而言,应当说中国精算师协会的起点还是比较高的,和国际基本上接轨。我们一直得到国际精算团体的帮助,并积极参与包括国际研讨会以及互访等在内的国际交流活动。其实早在中国精算师协会成立之前,历次国际精算师协会的会议我们几乎都派人参加了。另外,中国精算界有个规模比较大的精算年会,几乎比较著名的国际精算协会都会派代表参加,这为我们与国际清算组织保持密切关系提供了交流平台和机遇,到目前该清算年会已经召开过11届。

  2007年中国精算师协会成立以后,就致力于加入国际精算师协会,一直到2010年12月才正式被批准为国际精算师协会的正式成员。这期间经历了中国精算师协会从保险协会行业二级精算工作委员会里面升格、与台湾地区精算师协会进行名称的协调、国际精算协会对我们进行评估等过程。

  中国清算师协会加入国际精算师协会,意味着我们得到了国际的承认,但是我们和国际标准还是有一些差别。比如,国外的精算师到中国工作,可以加入我们的协会成为我们的会员,但中国精算师到国外去工作,其精算师资格目前还不能完全被承认。现在只能说,北美精算协会主动提出中国精算师有几门考试相当于它们的考试,可以抵免;英国精算协会主动提出与我们的考试对接,目前互相承认几门科目的考试。当下阶段我们并不强求所有科目考试只要在国内通过了,在国外就可以全免。随着我们的清算标准与国际标准越来越趋同,相信最终将获得国际清算组织的完全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精算师考试制度建立以来,目前已经在中国香港、加拿大设立了两个考点,这都是他们主动提出来的。今后还应在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中国学生多的地方设置考试中心。这也在侧面传播了中国的精算技术,还可以将之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记者:请您谈一谈中国精算报告制度的建立以及这个制度在防范风险和开展偿付能力监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魏迎宁:我国在1997年研究决定建立清算报告制度。保监会1998年底成立之后,立刻着手进行该制度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1999年将该制度正式推出。这个制度对于防范保险业风险以及促进保险业科学稳健经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允许保险公司先收保费,然后再支付赔款。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所收保费足额与否与其能否持续稳健经营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保费不足也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潜在风险之一。保险业,尤其是人寿保险,收了保费好多年以后才进行给付。保费所得越多,保险公司的现金流也多,但是必须对该现金流的未来价值进行合理判断,也就是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以明确是否能满足未来给付需求。这里面涉及准备金提取的问题,准备金如何提取、提取量准确与否,都需要运用精算方法,而没有精算报告制度,就提存不了一个科学的足以满足给付需要的准备金。我们国内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出人寿保险,一直到1999年精算报告制度出台,在近20年的时间里都不能够科学运用精算方法估量风险。

  对产险而言,其采用的是简单的平均数方法,也就是二分之一法、二十四分之一法或者三百六十五分之一法。在此种方法下,未决赔偿责任准备金只能依靠计算模型去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不准确,就会影响利润。一直到2005年以后,该险种才采用了精算方法去评估未决赔偿责任准备金。有的公司原来是盈利的,采用精算方法之后,利润便减少了,甚至于变亏损,可见精算对于及时发现和评估风险的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1996年、1997年前后,银行的利率达到10%以上,以后逐步降息。保险公司以前所销售的是高息保单,如果没有考虑负债提取准备金就会造成资本不足。尽管当时保险公司表现为现金流进来,亏损也没有马上体现在账面上,但已经埋下了很深的忧患。所以在银行降息后,人民银行包括后来的保监会都要求保险公司相应降低保单利率,但当时很多保险公司不情愿降低利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清算报告制度,亏损不能及时得以察觉并引起重视。1999年6月10日,银行开始降息,造成很多保险公司赔付大于收入,遭受大程度亏损,而在精算报告制度出台之后,保险公司再进行粗放经营,账面马上就会体现出亏损,有助于促进保险公司及时进行战略转换。

  由上述分析可看出建立精算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精算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准确评估准备金、准确计算保险公司的盈亏、准确计算定价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精算制度也是进行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如果没有精算制度,将无法评估负债和计算实有资本,并最终影响偿付能力监管效果。

  记者:是不是说,有了精算并且更好地将之加以运用,我们就可以管理好一切风险,就可以使保险业走上坦途呢?

  魏迎宁:应当说,精算是非常重要的,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过分迷信依赖精算,认为只要精算没有问题,保险业发展就完全没有问题,将之当成防范风险的唯一的灵丹妙药,是不正确的。有人说精算是保险业的核心技术,我认为精算应当是保险业的核心技术之一,而不是全部。保险业只有精算还远远不够,投资的安全与高回报、对客户的高质量服务等因素对于保险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精算也不是万能的,精算毕竟是门技术,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去认识事物,所得认识具有局限性,但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是无限的。我们无法预料到“9·11事件”的发生,无法预料到金融危机,无法预料到日本东北部大地震,人总有预见不到的东西。精算虽然是根据大数定理这一统计原理进行科学估计,但其只能根据以往发生过的事情描述规律、预测概率。

  比如,保险业过去对逆周期有办法调节,但往往对顺周期不太重视。这次金融危机将问题提出并加以揭露,但是危机没有完全过去,很多规则还在研究中,有效的解决方式尚未提出。例如原来资产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如果公司市值超过成本过多,经过变现的部分算做资产,没变现的部分,从监管角度讲,就不能认可这个价值,以免使风险加大。宏观审慎监管准则要求监管机构能够有效地识别风险,并尽快采取措施,这可以弥补精算等技术之不足。

  再如,新的国际会计准则也是在金融危机下得以强化突出的,这要求精算师首先应该积极消化这些变化。在新的国际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在精算过程中不能将这些变化充分加以考虑,将对保险业务的开拓以及保险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记者:谈到宏观审慎管理问题,您是否认为金融业已经充分吸取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不会出现“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现象?

  魏迎宁:忘却伤痛有时候是人们的本性,只要经济形势稍微好一点,伤痛总是要被淡化,金融机构同样会如此。在金融行业,经营者的话语权往往很大,他们总是希望能放松管制,与监管者形成博弈。所以我担心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曾经经历的“伤痛”和教训还能不能完全被吸取,毕竟监管者声音有限,人数也比较少。

  人总是很健忘的,而制度可以修正人的不足。精算报告制度遵循稳健保守的原则,已经被反复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制度。如果按照精算报告制度提取准备金,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出现按照偿付能力标准来衡量符合标准,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大风险的情况,这种情况事实上也不应该发生,而有风险的公司,按照我们的标准衡量都有明显不足。反过来说,如果某一个公司有很大风险,但是还符合我们精算规定的话,那就是制度本身出了问题,目前这种情况并未出现。只要金融机构有比较大的风险,按照精算标准,肯定能及时发现风险并将之充分揭露。因此,坚守制度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充分考虑风险,吸取金融危机教训,进行审慎经营。

  记者:本次金融危机就是起源于衍生产品的设计,那么针对精算师,尤其是掌握着核心技术的总精算师,如何保证他们遵守职业道德和操守,如何确保精算师不仅对公司负责,同时还对保监会、消费者负责呢?

  魏迎宁:这些对精算师的要求,目前还没有作为制度予以规定,现在只有针对总精算师的管理规定。但我认为职业道德更多还是要靠自愿自觉、靠内心、靠舆论的压力来促成,这就是道德文化的力量。精算师基于特殊职业属性,要对公众负责,要对保户负责,其不仅仅应考虑雇主的利益,更要考虑众多客户的利益,这是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今后要对精算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并且明确职业道德守则。

  在衍生产品的设计方面,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业的精英们不断创新保险产品,回避监管,或者是在外界不知晓具体情况的时候,对涉及的产品多次进行包装,这些行为终于酿成了风险。而对于这些新产品开发工作而言,公众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但我认为中国保险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第一,中国保险业卖的一定是保险产品,而不是复杂形态的衍生品。第二,中国每一种保险产品都需要经过保监会审批或者备案,任何一个新产品都不会绕开此环节而直接去市场上进行交易。从目前我国的保险产品来看,的确相关条款里还有不尽合理之处,包括市场上常说的高保低赔、保额按新车陪旧车等,这就需要对之进一步做精细化处理,而精算师则需要更多地为客户着想,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这是其职责使然,也是其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