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为何不足

2011年06月13日 22:54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存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文/张昌彩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短期内很难有飞跃性的发展和突破。我国有一些科技创新水平比较高的企业,但毕竟是少数。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存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社会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心态。

  很多企业,甚至一些创新者,心浮气躁,静不下来做踏踏实实的创新,都在追求短期效益,挣快钱,梦想一夜暴富。一份对京、津、沪、辽、苏等省市的调查报告显示,风险投资去风险化的倾向十分明显。风险投资应该去投资那些高风险的项目,但是很多风险投资都是去投资一些风险低的成熟性企业,而且是争先恐后地投,投资成本有的翻了几倍,VC逐渐PE化。2010年,我国50%的风险投资机构都投资于企业的扩张性项目,20%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成熟企业。这些现象反映了我们现在的心态,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现状。另外,创业板和房地产的造富效应也对很多人产生了负面影响。很多大企业、知名企业没有心思再去搞制造业,更别说科技创新了,转而投资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等。快钱挣多了,人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很难再回到制造业。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问题。

  盗版、伪造和仿造非常多,严重地打击了创新型企业,破坏了整个市场秩序。比如,“喜羊羊”的产品本来挺好的,可是市场上90%的商品都是仿造、伪造的。结果是,创新企业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产品,一面市,仿冒市场比真品市场还大,创新企业怎么干得下去?

  第三、现在的发展阶段可能没到非创新不可的时候。

  创新动力不足可能是因为低端制造还有盈利空间,比如说人口红利。相比增加劳动力获得利润,科技投入或者通过其他创新方式难度更大。通过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也会产生示范效应。既然简单的方式能挣钱,为什么还要去用复杂的创新方式呢?我国经济正在从粗放式发展逐渐走向集约式发展。尽管国家鼓励创新,但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创新可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创新阶段。当然,不乏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在创新,可大部分人还没有这个意识,很多企业家仍在使用简单的办法运营企业。这个阶段还有一个特征,即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人才短缺,尤其是创新人才短缺。

  第四、产业价值形成不合理问题。

  流通行业的利润率,比如药品、农产品和服饰的流通,比制造业高得多。我国物流成本很高,物流业不发达和流通企业改革滞后严重挤压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利润空间。制造产品的企业利润很低,制约了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制药企业就是很典型的代表。制药企业的利润本来就不高,还要在广告宣传上投入大量资金,再投入研发就很难了。

  第五、宏观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

  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都十分支持科技创新,问题是有的支持不到位,有的是落实不到位。以政府的科技开发投入为例,对于院校支持的课题项目多,对企业的支持少;对大型企业支持的多,对民营和科技型的企业支持少等等。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强,与科技开发的支持和政策导向是有很大关系的。在科技管理体制方面,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评价等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科技资金没有真正用于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在产业政策方面,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缺乏执行力度,比如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年营业额的5%以上,很多企业都没有达到;要求高新企业设置研发机构,有的设立了,有的还没有设立。目前大中型企业设立了独立研发机构的只占30%。

  要解决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很难一蹴而就,特别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需要很长时间。短期来看,落实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可以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动力。为此,建议:

  第一、要更加重视支持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的科技攻关任务,科技计划要向企业延伸,反映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或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科技项目实施的机制,使科研开发项目直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起来。

  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敦促高科技企业落实研发支出占年营业额的比例,并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

  第四、加大政府科技支出中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比重。目前,这个比例为3%-4%,近两年应增加到6%-7%,并逐年提高到10%。

  张昌彩: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副司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