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冬雪草:高尔夫球场量增质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6-21 04:03 来源: 深圳商报

  □冬雪草

  从2004年开始,国家陆续下达了近10个针对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禁令。然而7年过去,各地仍建设了400多家球场。这些高尔夫球场为何能获得立项并运营?已建的违规球场应如何处置?(《人民日报》6月20日报道)

  看来禁令是靠不住的,利益驱动不会因为有了一纸禁令而刹车。道理其实很简单——诚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所说,主要是认识问题和利益驱动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将高尔夫球场看作是拉动经济的好项目。也如业内人士所分析的,很多开发商以高尔夫球场建设为由大量圈地,然后在球场周边开发房地产项目,用高尔夫球场带动房价地价上涨,创造多重利益。高尔夫球场“有市场”,抑或与高尔夫运动的“刚性需求”有关。

  如果说,兴建高尔夫球场是利益驱动的话,那么,热衷高尔夫球运动则是满足“精英幻觉”。当大学生面临就业难时,有些高校便在专业上动脑筋。近年来,高尔夫专业培训悄然升温,高校也纷纷开设高尔夫专业,据说是为精英教育“开球”,让体面就业“进洞”。“高尔夫球”能否送高校精英教育“入洞”?从现象上看,那些玩高尔夫球者都是有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人,他们或许能部分地代表精英一族。但是,更多的精英可能还是远离高尔夫球场的,那些整天呆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人,恐怕没时间去打高尔夫球。

  探索精英教育,千万别掉进高尔夫球洞的“陷阱”。精英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精英。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精英的特征是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并愿意脚踏实地为之奋斗终身,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领社会进步,同时具有优秀的个人修养,能团结并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前进。这恰恰与高尔夫具备的“永远向前,自我超越”精神相吻合。精英教育维系在“高尔夫”之上,最多就是一个“形似”;从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入手,强化精英教育,才可望实现“神似”。

  高尔夫球场“量增”,高尔夫精神“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是客观规律,但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向好的方向。精英教育需要秉承“永远向前,自我超越”的高尔夫精神,但不是通过高尔夫球场的“量增”所能实现,也不是高尔夫专业所能承载。甚至,有些“量变”,会加剧“变质”——本质变了,性质变了。从一所高校开设到众多高校“跟风”,从少数人“玩”到众多人“想”,暴露出精英教育的迷惑,凸显出高尔夫精神的“跑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