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3日 10:22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随着PMI的回落,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加剧以及民间融资利率的攀升,再度引发了货币政策松紧的争议。有观点认为,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操作已经过头,应当转变货币政策的方向。
类似的质疑在我国宏观调控史上已多次出现。当宏观调控进行到一定阶段,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问题便显现出来,一些结构性问题浮出水面,便引发新一轮政策博弈和倒逼。此时,货币政策作为创造和收缩信用最有效的手段,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调节是货币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货币政策遵循的原则和做法。但是,目前还不是改变货币政策方向的时候。自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以来,人民银行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信用总量,抑制了通货膨胀压力,降低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但是,体制性扩张和通胀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货币政策稍有松动,物价和资产价格便可能出现反弹。
货币政策核心是促使实际增长接近潜在增长,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实际增长仍高于潜在增长。许多专家估计,我国GDP的潜在增长率为8%~9%,但从实际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2%;今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7%,而按可比价格计算,各省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大都超过10%,均高于潜在增长率。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普遍存在追求高增长的强烈冲动,不加强货币约束,就难以促使经济走出结构困局。因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不是流动性不足,而是投融资结构问题;不是速度快慢,而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和质量问题。
预期通胀率是决定货币政策取向的重要因素。通胀最大的危害是扭曲经济,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当前我国物价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CPI同比仍高于今年4%左右的控制目标,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上涨通道,因此,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要看到,主要经济体为促使经济恢复,普遍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效应,从而加剧输入性通胀危险。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货币政策实施要看关注整体流动性状况。市场流动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资产价格来体现的。虽然目前资产价格受到抑制,但稳定性相当脆弱。4月份房地产市场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0.4%。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3个。从证券市场来看,目前A股市盈率近期整体估值为17.73倍,仍然较高。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看,表内信贷量虽有所减少,但表外业务增速迅猛,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
因此,目前仍应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走出经济运行之困。不能总指望用货币方法去解决结构性矛盾。越是困难,越要强调科学发展,越要重视结构调整,越要加快制度创新。一次次的拖延和累积,会给未来的调整带来更大的挑战。
需要指出,稳健货币政策不是紧缩,而是综合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加强预调微调,有收有放,促进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轮调控中,货币当局权衡不同政策工具的利弊,选取了相对温和的方式对冲过多的流动性,符合我国的金融结构特点和实际需要。稳健货币政策也不是墨守成规,而重在制度创新。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审慎管理,更加关注社会融资总量的变化,更加注重市场环境的培育。这些制度变化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对货币政策存在不同看法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社会各界对政策关注度不断提高,希望更多了解决策依据、方法和过程。有关方面应顺应这些需要,主动加强与社会沟通,不断提高沟通水平,让社会充分了解政策的实质和特征,从而为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