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唐双宁:关于金融文化的十个基本观点

2011年06月23日 10:23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 唐双宁

  关于金融文化的落脚点

  我们不能空谈金融文化。从眼前讲,谈论金融文化要落在解决当前金融三大问题上:

  一是控通胀。弗里德曼讲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我认为首先通胀是货币现象,但它不仅是货币总量现象,也是货币结构现象,也是货币力度现象;不仅是货币现象,还是经济现象;不仅是经济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不仅是社会现象,还是一个自然现象。前些阵子“盐王爷”的起因就是日本的地震。短信讲抢碘盐,一个会场主持人刚宣布请领导发言,人们立刻冲上主席台把领导挤成重伤,原来是把“言”当成“盐”了。这些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就是文化了。

  二是控外储。关于外汇储备,我从2007年开始曾有一些观点。一个观点是根据经验判断中国外汇储备人均600美元左右为宜,另一个是外汇储备要五路分流。几年过去了,现在又突破3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应控制在8000亿~1.3万亿美元为宜。

  三是控风险。存款蛋糕就这么大,已基本切完,“十僧五饭”,导致恶性竞争,具体链条是“财务违规风险→行贿受贿风险→银行声誉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可以说为了拉存款一些机构和个人无所不用其极,风险很可怕,市场很可忧,员工也很可怜。员工调侃要改成英文名“亚历(压力)山大”。当然,十僧十饭没有竞争也不行,十僧九饭适度竞争最好。

  从长远看,金融文化作为最重要的金融软实力,要落在推进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同发展上,落在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上。总之,金融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要落到实处。

  关于金融文化的简单表述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人类的共性文化在横向上反映为各民族的具体文化,比如中华文化;在纵向上反映为各领域的特殊文化,比如金融文化。金融文化是人类共性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

  金融文化说复杂非常复杂,涉及一个金融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的创立。从某个角度来讲,“金融”包括“金融物”和“金融人”。金融是资金的融通,资金是人的物质财产的货币表现。因此说到底资金融通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就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就蕴含着文化。因此,金融文化就是金融领域相对于资金、技术、法规等“金融物”来讲的着重于解决“金融人”的问题的一个命题,就是人在主导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精神反映,亦即人在什么精神状态下指导资金的运动。这种精神状态又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为金融理念、金融法律,再作用于人的具体行为。

  如果用三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金融之“形而上”;如果用两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诚信”(经典作家称金融是道德的事物);如果用一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金融之“道”。“诚信”是金融文化的基本元素,“形而上”是对金融文化的广度概括,“道”是金融文化的深度聚焦。

  关于文化的概念、作用及与经济金融的关系

  “文化”,就其性质而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的精神财富。

  “文化”与经济金融的关系,是灵魂和躯体的关系。经济是一个国家的躯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先有躯体,后有灵魂。既不能“魂不附体”,又要“体内生魂”。

  金融文化源于金融实践,反过来指导金融实践,最后又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没有金融实践,产生不了金融文化;没有金融文化的影响,金融实践难以健康运行。先有金融硬实力,并以其呼唤金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文化)再反作用于金融硬实力。

  我们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发展经济,否则就没有产生“灵魂”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弘扬我们的文化,“体”要生“魂”。只有躯体,没有灵魂,是行尸走肉;只有血肉丰满又有灵魂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对“金融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根基是《易经》,后又经历了伏羲八卦→周文王六十四卦→孔子《易转》(又称十翼)等的发展演变。《易经》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阴阳平衡。在《易经》的基础上,又经历了诸子百家直到现在的不断发展。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包括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包括许多方面,仅从“思想文化”而言,其精髓主要表现为以对宇宙、社会、人自身的朴素认识为代表的世界观,以朴素辩证法为代表的方法论,以追求和谐社会为特征的社会历史观,以“修齐治平”和“三不朽”为代表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物质分配与交换领域,则主要体现为“诚信为本”、“重义轻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这些思想对中国“金融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金融文化的分类

  金融文化可以做多种分类,比如可以将金融文化分为金融企业文化和金融监管文化。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从业人员在主导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精神反映;金融监管文化是金融监管机构从业人员在对金融企业监管过程中的精神反映。金融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表现为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金融监管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表现为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

  金融文化按行业还可具体分为银行文化、证券文化、保险文化,等等。金融业各个机构还可以形成本机构的特有文化。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国际金融文化的利弊

  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或影响着该国家具体领域的文化。中西文化各有优劣。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崇尚道德、集体利益(但压抑个性,现在已经变了),西方文化更为崇尚法律、个体自由(缺少集体概念、亲情意识,当然并不尽然)。中西文化应当互补短长,共取各自精华,共弃各自糟粕。

  在长期实践中,国际金融业形成了自己的主流正面文化,如法制文化、体制文化、创新文化、敬业文化等,国际金融同行的依法办事精神、体制治理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等值得我们学习。

  与此同时,当前国际金融文化亦存在诸多弊端,如利信问题、虚实问题、王霸问题等。

  利信问题。金融本以信用为基础,然而国际金融业已然出现罔顾信义、唯利是图文化,其中尤以华尔街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最为典型(麦道夫骗局、庞氏骗局)。

  虚实问题。金融本属虚拟经济,应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然而国际金融业已然普遍存在创新无度文化(全球金融衍生品已达600万亿~700多万亿美元),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王霸问题。金融涉及各国共同利益,本应着眼宏观全局,谋取共赢之道,然而国际金融业霸权文化盛行,其中尤以此前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QE2)为甚。拳头第一,丛林法则,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双挂钩”开始就是如此。

  这些表现在形而下层面的具体现象,实质是形而上层面的国际金融文化扭曲,也是国际政治生态(强权政治)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反映。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是金融文化的危机。

  关于中国金融文化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在业务发展、法治建设、管理水平、体制转轨、服务社会等形而下层面的进步,在形而上层面都映射着金融文化的影子。改革、发展、安全、管理、诚信、法治、服务、效率、和谐、幸福,应该是今天中国金融文化的“主题词”。

  我曾将中国金融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利、法、信、义、道”。金融企业不讳言以盈利为目的,但“利”要以“法”为约束,要以“信”、“义”为前提,要以“道”为基础。在目标上体现为“利”,在行为上体现为“法”,在他人体现为“信”,在社会体现为“义”,而在这一切之上,则体现为“道”。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正所谓小才通技,中才通策,大才通略,超才通道……“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的特有智慧,也可以说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殊现象。

  我最近还提出一个应对金融危机“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道,道乃德、智、力之和”的观点,不妨也可以作为我对“金融之道”、“金融文化”的某种理解。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中国金融文化现阶段也可以表述为: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科学管理、安全第一,改革发展、以信取利,服务社会、全员和谐,谋略通道、融入世界。

  关于中国金融文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金融文化存在的问题既蕴含着国际金融文化问题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说来大体有这样十种表现:

  一是贪大求快文化。盲目攀比,片面求大求快,进而形成“唯规模”论,乱拉存款,乱比市场份额,乱比发展速度,酿成风险隐患。

  二是粗放经营文化。贪大求快导致不是靠服务、靠效率,而是挖人挖出来业务。“人”不是有水平,而是有“关系”。

  三是发展趋同文化。同质化严重,都要“做大做强”,都搞零售转型,都扎堆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千行一面,了无特色。

  四是轻视信用文化。认识不到诚信是金融之本是命根子,为抢市场份额无所不用其极,不讲信誉,一锤子买卖。

  五是轻视法规文化。同“酒后驾车”一样,许多机构、许多从业人员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侥幸心理,没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违规现象普遍。

  六是二元文化。中国金融发展中,东中西部、城乡金融等发展不平衡,形成“二元金融”和“二元金融文化”。

  七是惩办文化。讲处罚多,讲教育少,形成惩办主义,而关系疏通好了又可以放一马。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当是恩威并济,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八是照搬文化。改革开放固然要学习国外有用的东西,但不能什么都搬外国。比如我们的公司治理,既搬来英美的独董制,又搬来欧洲的监事会制,我认为这是叠床架屋、重复劳动、加大成本、影响效率,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有一种就可以了。再有对待“模型”,我不反对模型,但反对唯模型。我的观点是:学而不搬,学为己用。既要称希腊,又不能言必称希腊。

  九是短视文化。不善于从战略、从长远、从全局考虑问题。诚然,金融业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定要懂技术,但凡事都有两个方面。首先要看路,其次才是拉车。南辕北辙不如原地不动。

  十是“井蛙”文化。金融危机中盲目乐观存在井底之蛙心态,缺少忧患意识。另外,只知金融不知其他,视野很窄,不知经济决定金融,不懂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根。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当然,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目前在世界上也是最好的。我们在国内没有明显的感觉,到国外感觉会比较明显,中国的发展最快。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有忧患意识。

  上述这些问题许多从表面上看是形而下的工作问题,实质上是形而上的金融文化问题,许多也是社会问题,是社会文化在金融领域的反映。

  这里我想特别说一下信仰问题,因为上述金融文化中的问题许多都同“信仰”有关。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平等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参与者有序发展,同时提倡社会成员确立良好信仰。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社会成员一般都有自己的信仰。不管这种信仰在宗教领域属于何种派别,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抑恶扬善。作为高级动物,人不可以没有信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如果没有信仰,只信“金钱”,这是十分可怕的。金融危机不是最大的危机,经济危机不是最大的危机,甚至社会危机也不是最大的危机,信仰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耻且格”就是制度的客观约束性和执行的主观自觉性的结合。

  关于中国金融业的新机遇与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的新任务

  金融危机对中国既是“危”也是“机”,特别是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机遇。从现在起,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有专人负责,不能扯皮,“一行三会”责无旁贷要管起来。我建议编制《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纲要》,并建议试编两个指数:“国家金融文化指数”和“金融企业文化指数”。

  编制“国家金融文化指数”可以以十个金融“软实力”为基础,涵盖内容主要包括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效用和预见性、金融市场意识、金融监管能力与安全守法意识、金融创新意识、金融人才意识与使用合理度、金融员工幸福度、金融社会环境与社会诚信意识、金融理论建设、金融国际环境和谐度以及金融对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度。

  编制“金融企业文化指数”可以以“金融企业发展的十条准则”为基础,主要包括:更有效益的发展、更有安全保障的发展、更有后劲的发展、更有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有前瞻性的发展、更有凝聚力的发展、更协调的发展、更有品位的发展、更有社会责任的发展以及更有员工幸福感的发展。

  为达此目的,需要中国金融业进行整体的“反思悟道”,做到“八个坚持”:一是安全与发展并重,提倡发展,重视安全,安全第一;二是竞争与服务并重,改善服务,文明竞争,服务第一;三是德治与法治并重,提倡德治,并用法治,德治第一;四是信任与管理并重,增进信任,加强管理,信任第一;五是信用与效益并重,提倡信用,合规增效,信用第一;六是信仰与约束并重,提倡信仰,兼以约束,信仰第一;七是市场份额与员工幸福感并重,重视市场,更重视员工,员工幸福感第一;八是谋技与通道并重,重视技术,更重“通道”,“通道”第一。

  金融文化建设需要一批勇于担当的金融家

  真正的金融家不应是单纯的技术专家,更不应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更不应是“庞氏骗局”的发明家,而应当是在金融这个特定领域精通专业、兼通其他,能够把握行业规律、掌控发展方向、带领行业前进的实干家;应当是有思想而非空想,有信仰而非迷信,有理想而非理想化的思想家;应当是对社会负责、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政治家。

  政治家与政客有何区别?政治家以社会为己任,以社会为“家”,他们站在历史的巅峰上考虑问题,这是一种境界;政客是在社会做“客”,以社会为施展权术的平台,这是“现得利”主义。

  中国金融文化建设需要一批对社会负责、勇于担当的、具有真正政治家素养的“金融家”。他们要以社会为己任,以行业长远发展为己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在乎一时的利害得失,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中国金融文化建设能否成功,中国金融业能否抓住机遇,继往开来,关键在此。

  要成为“勇于担当的金融家”,必须学好哲学。学好哲学,一通百通。许多诸如形而上与形而下、躯体与灵魂、金融物与金融人、硬实力与软实力、平面扩张与立体提升、金融大国与金融强国、德治与法治、安全与发展、信任与管理、谋技与通道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其实都是哲学的命题,也可以说是“金融哲学”。

  “金融文化”说穿了就是解决金融物与金融人的内外因的关系问题,从内因、长远、根本解决问题。金融文化与金融哲学互不可分。最没用的是哲学,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最有用的是哲学,可以帮助你解决所有问题。业务是楼房,哲学是地基。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更不能不打地基只盖楼房。因此,哲学是建立金融文化的基础,是当好金融家的基础,是一个人生存、在社会安身立命、既自身心情愉快幸福又有利国家社会的基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