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胡鞍钢:中国教育规划提出众多量化指标优于欧美

2011年06月27日 01: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方烨 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2020年我国将从人口大国跃升为人才强国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第195期新浪·长安讲坛发表题为“中国三大战略与规划——教育、人才与科技”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胡鞍钢详尽介绍了过去五年中国在教育、人才与科技方面制定的三大规划。他表示,当前的世界竞争是科技、人才、教育的竞争,中国通过这三大规划,将在2020年成功实现从潜在创新国成为现实创新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力资源超级强国的转变。

  当前的世界竞争是科技、人才、教育的竞争

  胡鞍钢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传达的信息会引起世界的震惊。中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2000年是4563万人,但是过去的十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达到1.2亿人。如果按国家人口算,都可以排到世界前十。而在中国,大学生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12%。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大国。

  再看一下中专人口,从2000年的1.4亿人,2010年已经达到1.88亿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4%。而过去十年中国的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7%。

  上面这两部分人口合在一起,就是中国将来人才的蓄水池,从2000年的1.86亿人上升到3.076亿人,接近美国的总人口。

  这个数据超出我们的预料。10年之后如果我们再谈这个数据,大专以上人口就会超过2亿人,高中以上的人口也会超过2.5亿人,这可以称之为人类有史以来超大规模的教育发展。

  现在看一下当今讨论这个问题的国际背景。进入21世纪,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的一个战略机遇期,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市场的竞争,可能更关键的、更长远的、更深刻的,是三大竞争,就是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所以无论是欧美日,还是中国、印度,凡是这种大的经济体都对此发出了信号。

  首先是中国在2006年率先发布了2006年到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发展纲要》。紧接着在2009年9月,美国政府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它的国家战略。2010年3月,欧盟提出了2020年欧盟目标,它包括要创造就业,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增加成人教育等等。日本本来应该在最近公布2011年到2015年的科技基本计划,但是由于这次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的影响而推迟,不过预计也会很快公布。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四大经济体,都已经发出了信号,要在科技、人才和教育领域进行公开的、激烈的竞争。”胡鞍钢说。

  他表示,就是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三大规划,主要目标是追赶欧美日。分析的框架首先是人才概念的提出。人才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是中国的语言,它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其次,怎么来认识人才、教育和科技的关系?有两个公式,以便使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相互关系。

  第一个,假定人才生产函数是P,它相当于人才概率t与总人口T的乘积。于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当t一定的时候,人口越多人才就越多,人才为人口的增函数;另一种情况,提高概率t,显然人才也会更多。

  这里需要确定t是什么决定的。胡鞍钢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健康、人力市场等。并认为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只要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就会很快形成超大规模的人才队伍。

  第二个公式,人才产出函数如果用Q来定义,它是指创造的经济价值譬如GDP,科学价值譬如发表的论文,技术价值譬如说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也包括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人才产出函数Q由两个参数决定,一个就是前面那个公式中的总人口T,第二个是人才的劳动生产率。这里要讨论的是什么决定了人才生产率。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和R&D的投入相关的。

  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中国的领导层早就有所关注。在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中国改革的三个标准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此外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30年之后,在今年4月24号,胡锦涛主席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判断世界的基本形势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抉择。对中国而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中国教育规划提出众多量化指标优于欧美

  胡鞍钢首先从教育规划谈起。

  他说,中国教育发展已经走过了三步:1949到1977年,从文盲充斥的人口大国迈向了初级教育的大国;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从人口大国迈进人力资源大国;进入到20世纪以后,开始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进入21世纪,中国加速发展了高中教育。按照“十五”计划,到2005年毛入学率应该达到15%,这是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到2010年,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体达到9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2年。中国在加快教育追赶方面,数据明显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也明显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的教育规划,提出了三个核心目标,称之为“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到2020年,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至少85%,大学毛入学率达到40%;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其中,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又提出了六项目标,包括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等。

  这个规划中的教育发展事业主要指标与欧美对比,在各个重要领域给出的量化指标,还要优于欧美。如中国当年还有50%的儿童没有做到学前三年入学,到2011年也还有四分之一。这次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这基本上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了,但是要在农村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二个就是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因此下一步主要是在儿童学前教育这部分进行强化,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

  第二个方面,在义务教育上主要是提高巩固率。这是个世界性问题,就是美国也存在退学的问题。

  第三,高中教育达到90%,其中将近一半主要进行高中职业教育,这样就为培养更多的熟练工人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

  第四个最重要,高等教育要从现在的将近3000万人达到3550万人,增加550万人。毛入学率从现在的24.2%提高到40%。

  胡鞍钢认为,这里面后两个指标可能会提前实现。主要因为中国的少儿人口比例在下降,年轻人口比例也在下降,再加上学校在不断扩招。这也说明现在中国发展教育在数量方面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主要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此外很重要的是研究生教育,从现在的在校生140万人要达到200万人。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这次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往的教育规划,不管是五年规划还是五年计划,基本上是集中在教育本身的发展上,而这次特别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具体量化指标包括:2009年,中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以上的,就是大专三年以上人口是9800万人,2010年已经达到1.2亿人,到2020年要到1.95亿人。从目前情况看,到2020年达到2亿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现在的10%提高到20%。这是整个教育规划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重要举措。

  再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受教育情况要从现在的12.4年提高到2020年的13.5年。美国现在是15.7年。因此到2020年,中国的全国平均数比美国要低一些,但是除掉农村以外的城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应该已经开始超过美国。

  中国现在有大量的农民新进入劳动力队伍,他们还没有完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所以这次的规划强调,新增劳动力中高中以上人口比例要从67%提高到90%。

  人才规划目标: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在谈到人才规划时,胡鞍钢说,只有人才兴旺,国家才能真正兴旺。

  中国的现代化是使中国全体人民现代化。而人民的现代化本质是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让人民成为人才。可以说,过去的6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口的不断现代化。

  到2010年,中国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9年,相当于1949年的9倍。正是人力资本不断的提高,才使得中国有了更多的人才。从某个角度来说,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改革开放,其根本目的就是解放世界最多劳动力的生产力,投资世界最多人口的人力资本,发挥世界最多人才的创造力。

  在具体的规划中,中国对人才的建设进行了创新。人才在国外基本上是讲专业人员,但是中国不同,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在这次设计的时候主要是强调了几个方面:第一是党政队伍,干部队伍。第二是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包括企业家,包括管理人才。第三是专业技术领域人才。第四是农村实用型人才,实际上还包括属于制造业的熟练工人。此外还有社会组织人才。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又是两个层次:一个是拔尖人才,一个是专业实用人才,这既包括制造业,也包括农村。从具体指标看,党政人才队伍基本上稳定,大体上要从700万人增加到800万人。主要扩大的是专业人才,要从5000万人达到8000万人。包括企业管理人才,从2300万人达到3500万人,而且特别强调为跻身于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培养带头人。

  工程师、教师、医生等专项的技术人才,到2020年大体要达到7500万人。R&D人员大体要从2008年的191万人到2020年达到380万人,其中工程师和科学家要达到280万人。这次纲要还提出了人才贡献率由现在的18.9%提高到35%。

  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要从现在的10.75%提高到15%。它主要是指三个部分:第一是教育投入,不仅包括政府的投入,也包括非政府的投入,换句话说就是教育总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第二项是R&D支出占GDP的比重;第三项是卫生经费总支出占GDP的支出,因为健康也是要靠投入保证的。

  总的目标来看,人才规划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2020年中国将从潜在创新国成为创新国

  第三个规划是关于科技。关于科技实力。

  这需要先对科技实力进行定义。胡鞍钢把它界定为:为了追求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具体说就是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资源的能力。具体来说,选用了五个方面的指标,既包括投入也包括产出。

  首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面,全世界都用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数来衡量。在1980年的时候,中国只全世界的0.2%,没有地位。但是现在中国在国际发表的论文已经达到世界第二,而且可能会在2013年超过美国。原定目标是2020年要进入前五位,现在已经达到了。

  其次看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衡量指标是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中国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有专利制度,到1985年占世界总量比重只有0.6%。现在达到了18.2%。日本第一,美国第二,中国第三。从和美国的差距来看,1985年的时候是16.5倍,现在是1.2倍。根据新的研究,因为日本这几年经济零增长,中国可能会在2011年专利数先后超过美国和日本,而且美国将在2013年超过日本。可以说中国早就超过了进入前五名的原定目标。

  在国际专利数量方面。中国知道有国际专利是很晚的事,直到现在财政部才直接资助申请国际专利。但是现在中国的国际专利数量在迅速上升。1985年,美国和中国国际专利的数量对比是2600倍,1995年是166倍,现在已经缩小到3.6倍。由于国家的政策支持,相当多的国内专利转化为了国际专利。

  再次,人力资源。这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量化标准是胡鞍钢称之为全时从事研发工作研究人员的数量,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一指标在1985年,美国是中国的2.4倍。而后中国迅速发展,到2007年第一是欧盟,第二是美国,第三就是中国。而且按照规划,2020年要达到280万人,发展好的话也许会突破300万人。

  再看研发投入。R&D的支出美国长期以来相当于中国的20倍左右。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下降,到2000年降到10倍,现在下降到2.5倍。为什么中国的R&D投入增长快,主要是企业在投入。从全国来看,企业投入占整个R&D的投入超过了70%,美国只有60%多一点。这也表明中国R&D投入的迅速增加主要是市场驱动的,并不是政府投入的。

  此外来看一下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科技市场能力。选择的标准是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在这方面,1980年美国相当于中国的870倍,因为当时尽管中国也在搞,但是什么叫高科技中国还不清楚。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外开放,迅速地融入了世界,到1985年这一数据对比已经降到了137.5倍,2000年降到5.3倍,2005年降到1倍,现在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

  胡鞍钢表示,用以上的这五个方面对上面所定义的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来做一个比较,结果是中国从1980年占世界总量比重的3.8%,提高到2009年的17.4%。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差距也迅速下降。从1980年的6.4倍下降到1990年的4.9倍,到2001年下降为2.7倍,到2009年下降为1.2倍。

  他说,科技实力的变化,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俄罗斯是下降的,美国是下降的,欧盟是下降的,日本是下降的,这和这些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的趋势是一致的。

  为此,规划制定了2020年的目标,第一个就是要增加对R&D的投入,达到2.5%以上。2.5%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是欧盟提出要达到3%。第二,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这两个主要指标进入到世界前五位。这个已经实现了。

  最后胡鞍钢总结说,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实现了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三大规划告诉我们,2020年的中国将从潜在创新国成为创新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力资源超级强国。三大规划将在提高大国间国际竞争的同时,加强双边、多边合作,让中国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正外部性,不仅给中国,也给全世界提供更多人才。

  胡鞍钢,祖籍浙江省嘉善县,1953年4月27日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78至1988年先后在唐山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赴美国耶鲁大学,获经济学博士,1993年回国。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问与答

  问:现在许多精英人士移民海外,请问中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留住社会精英?

  答:海外留学人员到去年年底已经超过190万人,不到200万人。回来的,有33%。所以实际上留学人员三分之二都在海外。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吸引他们回国。这并不是中国现象,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在内也是如此。

  但是,过去七年间,中国吸引外国留学生人次也在迅速增长,现在已经超过了20万人,去年大约达到了26万人。不过中国去年出去的留学生是28万人,还处在我们说的逆差阶段。但是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有大量的外资企业拥有非常专业的管理人才、工程师、科学家现在到中国来服务。所以说人才是国际化的,中国现在已经实现了有进有出。

  问:高考扩招之后人才的标准有何变化?是否有利于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对人才的培养?

  答:总体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也会水涨船高,也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就是看我们前面所说的你能不能给社会带来新增价值。因此高等教育在塑造人力资本方面应当很显然比中等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长远性。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的规律来改革和推进我们的高等教育,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但是教育质量提高并不等于你会成为人才。我经常给我们的同学讲,你在清华大学学习了,从成为人才的角度你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但不意味着你一定成为人才。如果你不想对社会做出贡献,你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

  那么怎么来看待高校的扩招呢。我想大家可能不大清楚,就是教育发展是有阶段的,我们大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精英阶段,基本上属于极低收入阶段,你连小学的入学率都没有超过15%,更不要谈大学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初等教育驱动阶段,那就已经进入到我们说的低收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中等教育驱动阶段,已经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了。第四个阶段是高等教育阶段,其实中国虽然从收入水平并没有达到上中等收入阶段,但是从它的文化来看,它有极大的这种高等教育需求。而且除了我们的文化以外,现在比较现实的是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民众有强烈的动力和愿望希望子女上大学。政府的扩招政策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

  因此在扩招的过程中,尽管确实存在质量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来看,高端人才的数量在迅速增长,最重要的是产出也在迅速增长。当然这里头的产出不光是人才的产出,还包括其他的方面的产出,但是人才的产出是核心。

  问:麦肯锡的报告说中国高校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不能达到跨国公司的人才标准,你怎么看?

  答:不光是中国高校,美国高校也不行。因为麦肯锡所提到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世界五百强公司和上万个跨国公司。在全世界人才市场上,你就是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了,是否能够进入也很难说。

  其实我们更鼓励的是什么?是更多的人才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并不是到跨国公司去。客观地说,中国算跨国公司多的,现在是世界第二。但是它能容纳的人才量就那么点。因此对麦肯锡这个报告,可能还要换一个角度来讨论。

  问:在高等教育领域方面,关于网络远程教育,国家有无鼓励措施?

  答:这一次有一个专门的讨论分析。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也涵盖在大学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之中。现在提出的基本思路已经比较清楚了,就是把清华北大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拿出来全国共享。

  为什么?因为知识是可以被分享的,特别是这些好的大学,能够通过网络远程教育来基本实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