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30日 05:56 来源: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喻盈 发自北京
2009年夏天,张猛带着《钢的琴》剧本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会,据说只是因为“有免费机票和住宿,可以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转转”,没想到备受肯定,拿下最佳剧本、最具潜力奖。
动起来再说
《钢的琴》初定预算600万人民币。电影节创投会的奖励只有30多万元,再加上韩国制片人崔光石为他拉来的50万人民币的后期制作资金,还有500多万没有着落。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2010年4月7日,《钢的琴》还是在辽宁省鞍山市红旗拖拉机厂开了机。因为创投会的奖励和韩国的资金,都有领取时间的限制,如果不在当年6月份之前启动项目,可能就没了。“之后的事情之后再说吧,先动起来。” 这大概也是东北人性格里的“虎”(东北话里形容做事胆大,不考虑后果)。
剧组搭建起来,主创几乎一色的东北人:女主角“淑贤”的扮演者,是一出道就拿过金像奖、金马奖影后,但后来“星途”一直有点不温不火的大连人秦海璐;男主角“陈桂林”,则找来名不见经传的沈阳人王千源扮演—这些年王千源一直徘徊在晚十点档的电视剧中。
预付了演员一成的片酬,张猛剩的钱基本用在了购买胶片和租用摄影机上。最穷的时候,剧组账户里只剩下47块钱。张猛“撑着”,每天强作镇定继续拍,不敢让演员知道。刚好临近五一劳动节,张猛就势放了剧组一个星期假,自己和制片人则东奔西走继续拉投资。连吃了几顿闭门羹,终于有家影视传媒公司拿来200万,解下这燃眉之急。
但经济危机并没有结束。5月底电影杀青时,张猛其实已拿不出该付给演员、工作人员的尾款。秦海璐到底察觉了。她“仗义疏财”,把原先收下的一成片酬拿出来,表示剩下的片酬也不要,支持导演把后期制作做完。秦海璐成了电影的出品人之一。“一帮东北人在一起做事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张猛说。
功课做在前
胶片的使用精打细算,也不允许拍摄现场灵光一闪要改剧本,《钢的琴》是严格一帧一帧按照剧本设计、分镜图拍出来的。“不可能重来,没钱。”张猛把功课都做在前面,但他又说,这不仅是因为剧组的拮据,“电影就是这么拍出来的。不要相信所谓的灵光一闪,现场突发奇想拍出的东西后期往往大部分还是会被剪掉的。”
为了营造社会主义国营工厂那种生产与生活空间融为一体的感觉,前期选景很是费了些周折。沈阳的铁西区已经变成了一片片新楼盘,新的工业区则完全不是原来那种工厂概念:“原来几十个工人干的活儿,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根本不用烟囱。”张猛找到鞍山和辽阳之间的红旗拖拉机厂,作为电影中工厂车间的场景拍摄地。但在那里却很难拍出“集体生活”的感觉了—生活区荒草丛生。只能又想办法把鞍山钢铁厂厂区大院儿的感觉糅合进来。“当时,鞍钢的整个生活区也都被拆除了,我们是进入到鞍钢的厂区里边,把鞍钢的整个厂区作为生活区来拍的。至少能看到一个烟囱的背景……我记得小时候,铁西的工人村,包括俱乐部、游泳池、酒厂,还有大的菜市场等,都是跟工厂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刻都是你在家里边就能闻到焦炭的味道,一开窗户就能看见烟囱。”
钢琴出炉后
造“钢”琴,剧组是真刀真枪地实干。从打骨架,到炼钢水,到锻造钢板,焊接……造出的琴竟然真可以弹,只是声音很怪。这是道具开销中最大的一笔。一炉钢水就得两万块,“打一架钢琴其实不用一整炉钢水,四五千块钱钢水就够了,但是钢铁厂一化就必须是一炉,其余的你不用也只好倒掉。”
好在这“钢”琴也算有了归宿—崔永元看完片子就管张猛要下了它,想把它摆进他的电影博物馆。
但《钢的琴》电影本身,拍完后经历却不那么单纯。
一方面是四处拿奖:去年10月,王千源凭它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今年3月,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颁给它“最佳国际电影奖”;然后是今年夏天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上的大丰收……迄今为止《钢的琴》已陆续收到40余个国际国内电影节的邀请。另一方面却是发行公司的犹疑、没信心。在东京电影节拿奖之前,张猛接洽的发行公司都不看好这部电影的“钱途”,“有人提出要把电影频道版权、DVD版权作为抵押,如果院线票房回收达不到一定数额,他们就从那两项收入里直接扣发行费用。但如果真的这样的话,我就觉得我真的是白玩一场。” 东京电影节上意外的极高赞誉,使发行商对《钢的琴》刮目相看,有公司买断了影片的发行权,但却又担心《钢的琴》这个片名过于文艺,要改成“疯狂钢琴”与宁浩著名的“疯狂”系列靠上边。
《钢的琴》,是张猛心目中最能传达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名字。尽管这个时代,“工人老大哥”们早成弱势群体。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