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1日 02:4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荆宝洁
在问题还没有厘清之前,开发商们已经开始大踏步地加入保障房建设的行列。困惑随之而来。
万科(000002.SZ)执行副总裁毛大庆回忆说,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前,开发商建限价房的热情很高,即使利薄一点也愿意参与建设,认为政府会在资金方面对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开发商有所倾斜。但事实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开发商的资金链都出现了问题。开发商在急切盼望回款的时刻却发现,建得飞快的保障房,并没有在落成的那一刻分配出去,保障房的流转速度很慢。有些城市审批的速度不一样,导致分配速度不均衡。在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好之前,有些地方政府还没完成对应保人群的资格审查。“这其中折射的问题是,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民的税收、社保状况、基本社会信息联网程度很低,社会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分配效率低。”毛大庆说。
这几乎成为每一个参建保障房的开发商难以逃避的遭遇,和时间赛跑的开发商必须忍受利息的损失。万科方面认为,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名义利润高于融资成本,即不出现亏损,是企业行为可持续的基础。保障房的利润受到限制,一般不超过3%,而损失可能超过该数字。
企业必须有选择地参与,才可能避免亏损。参与保障房的方式常见的可分为几类,一种是代建模式,此模式下,企业不投入资金,不经手财务,主要提供劳务和技术,扮演类似项目经理的角色,并收取少量项目管理费,以弥补其工资及办公费用支出;一种是开发模式,企业先垫资、融资进行开发,开发完毕后由政府回购,或在其监督下销售给购房人。一些地方在出让商品房用地的时候,有配建保障房的要求。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代建和配建的模式较为可行。开发模式下,项目名义利润一般低于融资成本,很容易出现亏损。
万科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在不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保障性住宅的开发。保障房的利润空间受到严格限制,万科参与保障房建设,主要是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郁亮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至今还没有找到保障房建设比较好的赢利模式。矛盾的心情存在于每一个开发商。
更大的困惑在于迷茫的预期和种种不规范运作。尽管中央明确宣布未来5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但在各个城市究竟具体需要多少套保障房尚不明确,因此无法形成对城市房地产供应的预期,亦很难判断当地房地产市场的走势。
保障房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储备明显落后于保障房的建设速度。毛大庆建议,可学习新加坡和香港经验,建立保障房轮候制度。新加坡的组屋分配制度公开透明,按轮候制等候配售。所有符合分配条件的同一区域申请者,按其轮候顺序从可分配的组屋名录中依次选择其满意的组屋。同一户人家不允许购买第二套组屋。按收入决定购买类型。
尽管许多市场人士认为,仅有400万人口的新加坡保障房建设规模难以和13亿人口大国相提并论。但无可否认,新加坡的保障房制度设计是较为完善的。“只有建立了轮候申请制度,开发商才知道该在哪里建保障房,建多少数量。”毛大庆说。
然而,轮候制度仰赖于公民基本社会信息系统的建立,而系统的建立并非在朝夕之日可完成。但中央政府已在建设层面着手规范。据毛大庆透露,不少专业机构正在参与国家保障房建设规范细则的制定。据了解,正在制定的规范细则包括建筑标准、面积户型、容积率、社区配套等,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细则。例如,北方有日照和朝向的问题,南方有通风的问题。
“只有尽早地规范,才能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和资源浪费。”毛大庆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