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卢铿:调控应疏通结合

2011年07月11日 02:4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王营

   海尔地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铿再一次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呼吁各界关注“土地供应”这一历史难题,并迫切希望舆论能够对此形成热议。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卢铿指出,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濒危等因素影响,限购一定不是长期政策。而下半年,政府很可能将适度微调限购政策。

   他认为,合理的调控办法应是以疏替堵、疏堵结合,而不是“使劲堵、反复堵”。而调控的根源就在于解决土地供应问题。

   “事实证明只堵不疏是不行的”

   接受采访当天,卢铿正准备去海南看一块地,为海尔地产的下一步扩张做准备。

   “我能看到房地产巨大的市场洪流,市场需求大到不能想象,中国老百姓有着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强烈的住房文化理念。”卢铿认为,中国房地产庞大的市场需求决定限购政策无法长期化。

   “有数据说,中国家庭自有房产比例为93%(含农村),这是世界第一,其他西方国家普遍在50%左右,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达到这个标准。中国为什么仍旧有如此大的住房需求?这是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住房文化理念不同,中国老百姓有着更深厚的改善环境需求,这些都是自然需求。”卢铿认为,在中国,适度的投机和适度的投资都是正常的,但目前的宏观调控硬把所有投资都堵掉,所以限购政策一定是短期的。

   据有关机构6月百城房地产价格指数显示,今年6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56元/平方米,环比5月上涨0.41%,其中75个城市价格上涨,25个城市下跌。环比涨跌幅在1%以内的城市数量共有73个。涨幅占据前十位的主要是三四线城市,环比出现下跌的主要是一二线城市。而与此同时,被限购的一二线城市成交量则大幅下跌。

   卢铿认为,这就证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需求。大量的民间资本一定要寻找出路,而目前最可靠的仍旧是房地产,而一二线因限购成交大跌,但三四线楼市火爆就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政策需要调整,不能只堵不疏,应疏通结合。而并非降房价就能解决问题。

   “调控一年,价格还在死撑,但开发商利润已经越来越薄。一方面是政府不让卖,开发商只好存着死憋,存货就会发生成本。但开发商憋不住的结果是什么呢?降价20%又如何?老百姓还是买不起房,但降价20%,只能导致中产阶层的资产在缩水。此外,开发商还面临二期开盘如果降价,一期业主就可能来闹事这样的尴尬局面。”卢铿表示,开发商的压力已经很大,包括媒体舆论、政府调控以及成本的挤压等。

   但他认为,降房价也不是办法。“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有部分开发商可能会死掉,但同时也会影响上百个行业,引发大量的失业问题,最后买单的仍然是老百姓。政府应控制房价不要飙升,而不是让房价大幅下跌。”

   根源仍在土地供应

   卢铿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土地供应上。他认为,调控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地方政府不能只求拼命卖高价。

   “房价高是因为地价高,地价涨幅比房价高。地价为什么高,因为土地少,土地少是因为18亿亩耕地的高压线碰不得。为什么土地供应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因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地价上涨的巨大动力,而目前没有能取代土地财政的政策。”在卢铿看来,当前各地方政府出现的地方债务危机就是调控难以成功的根源。

   据了解,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受调控影响最大,1-5月土地出让金分别同比下滑56%和37%。北京1-5月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住宅用地87.4公顷,不足年度计划供应量(1225公顷)的一成。

   卢铿表示,至今为止,地方政府仍然主要采用竞价方式,而在这种方式下,拆迁、管理、财务、材料费用等也越来越高。在各种费用都提高的情况下,仅把刀刃砍向开发商并不合理。他认为,政府应多供应土地,同时把限购取消。用市场看不见的手去解决商品问题;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去解决保障房的问题。“在不改变土地出让方式的情况下,仅实行限购制度,这种做法有些过猛了。”卢铿表示。

   他认为,改变土地问题方法很多。一是改造沙漠、盐碱土地;二是把像上海类似城市保留的农田换成资本;三是提高粮食单产,适度调整1.8亿亩耕地红线;四是合理利用规划土地。“有些国家,在飞机上俯视基本上看不到村庄,看到的是土地,它的村庄建设得非常集中”。

   卢铿认为,在备受土地财政困扰的情况下,下半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很可能发生转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