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3日 23:12 来源:经济视点报
□吴春波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宣布从7月7日起,全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5%,分别达到3.5%和6.56%。
时隔三个月之后,利率工具终于再次使用,而就在这三个月之间,央行几乎清一色的提商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不仅遭到投行和证券公司经济学家的诟病,来自制造类企业财务负责人对此也颇为不满。
经济学家们的指责,主要集中在单纯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能够有效地降低中国的通胀风险和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因为人民币通往市场的路径除了银行,还有另一个渠道——结汇,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年五月,广义货币M2依然在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这样就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这样不仅使更多资金集中在效率更高的企业身上,而且还能够有效控制货币创造,降低市场中的价值符号流通量,从而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风险。
但是也有对此持有反对意见者,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最近就表示,加息可能导致投资冲动和国际游资进一步进入,两者都将带来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另外游资的进入还会带来汇率压力,鼓励游资进入积极性。
而制造企业财务负责人的指责,则主要体现在货币紧缩对于贷款的影响方面,记者此前采访的时候,许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高新制造企业的财务经理告诉记者,“企业的高成长性使得企业对于资金需求很大,但存准提高则使得银行对于企业贷款需求步步小心。”
对于银行的这种小心,一位来自河南某民营能源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制造类企业会面临这种状况,主要还是原材料成本变化太快,这种来自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不得不在贷款时步步小心,而对于能源类企业,这种担忧则不存在。
应该说,提高0.2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目前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很多经济学家都把央行的这次提利率当做“马后炮”或者“温柔一击”。
但是话说回来,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本身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中国。
首先,在过去几个月的金融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味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带来市场中广义货币货币(M2)的减少,反而使得国内的CPI系数一路走高,直到六月份一举达到6.4%,创次贷危机以来36个月内新高;而本来就有限的银行贷款额度向不缺钱企业的集中,则使得中国经济的微观环境进一步恶化,承担了大部分就业压力的中小企业,由于贷不到款艰难支撑。
但是如果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就不一样了,对于银行坏账的担忧将使得银行资金更多集中在高技术和高成长企业,只有更好的盈利,高成本的资金对于企业才意味着福利输入,也意味着银行资金的安全,这对于企业自身调整和产业全要素组织结构的改进,都十分积极。
其次,就是在目前的中国,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会不会带来国际热钱,这要考虑目前中国经济风险的问题,由于国内金融政策打压,市场购买能力收缩限制了房地产企业发展空间,房地产业恰是吸收国际热钱的关键标的之一,而热钱的另一个关键流向中国的股市,在经历次贷危机的洗劫之后,一直保持着吓人的“熊样”。
实体经济方面,由于南方成熟制造企业过早进入资本领域,而中西部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能力改进也遭遇着各项成本上升的风险,市场货物流通供给能力的限制,这进一步推动了国内通货膨胀,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恶化限制了股市暴涨的机会,降低外资进入空间。
不过要有效的改善中国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仅仅依靠这些还是不够的,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能力才是根本,所以政府就需要利用包括适度降低汇率在内的多种政策组合,一方面给内部企业创造提升机会,另一方面防范和降低国外热钱进入的风险。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