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发展小城镇不适合我国国情

2011年07月23日 11:48 来源:中国经营报

  齐洁

  编者按/ 在本报于2011年7月19日举行的区域经济沙龙中,众多专家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激烈的交锋,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是中国未来要不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对此持肯定意见,而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丁晓宇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发展小城镇不适合中国国情。现将这两位专家的主要观点摘要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丁晓宇 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发展小城镇的“农村城市化”道路,本质上是造成我国真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现代化整体水平低、城市化质量差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走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一般城市化道路。

  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取决于国土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及其密度大小、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及建设城市的平原、河谷、盆地地区占国土的比例、气候与自然环境等因素。发展小城镇策略的失误告诉我们尊重国情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重要性。

  发展小城镇将阻碍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客观情况是国土面积大、适宜生存与建立城市的平原、河谷和盆地少,生存环境优良的平原地区只占国土面积的12%左右,耕地极为稀缺;人口众多、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农村人口迁移成本极高;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不均匀,国土内高寒区、草原区和沙漠区所占比例大,人口分布极度集中和不均匀。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不能选择限制大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模式。过分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而着力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城市化,会极大阻碍城市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史表明: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大城市对城市化的贡献率每提高1%,就能使城市化水平提高0.35~0.41个百分点,而小城镇却只有0.003~0.005个百分点。20年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小城镇的道路并不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如果将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向小城镇建设,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失误。仅以环境和资源而论,小城镇大都是以落后的传统产业为主,规模较小,但都要建设一套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却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占地过多。

  据统计,1983年~1993年全国耕地平均每3年减少32.58万公顷,其中乡镇企业、住宅和小城镇是吞食耕地的主体因素。另外,通过对大中城市经济效益对比我们发现,小城镇单位面积提供的GDP仅相当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1/3, 相当于 20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3%。可见,积极发展小城镇对于土地资源和资金构成经济发展瓶颈要素的中国来说,是严重违反经济原则的。

  发展小城镇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虽然在一定时期也能满足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需要和当政者急于“制造城市”的权力冲动,但本质上,它是造成我国真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现代化整体水平低、城市化质量差的重要原因。其生产品质弱质化的后果是造成新的生态灾难,污染更大的区域,产生更大的生命和生存恐惧。

  走大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道路

  清理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错误思路,逐步实现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科学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一般城市化道路:选择大都市和大中城市带动为主、以发展小城市和农村小镇为辅的城市化模式。确立八大城市集群即大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主流模式,使中国城市化走上健康快速之路。

  确立城市品质第一的城市化思想,不断优化城市产业链条,提高城市产品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带动城市发展,解决城市失业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升级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产业,实现农业规模产业化、工厂化经营,推动经济工作和城市化真正良性运行。

  在21世纪、乃至更长远的中国崛起的城市化战略是:以建立容纳人口主体、组合和创造新的产业链条的八大城市集群为目标;以发展具有规模和扩张能力的中心大城市组成的城市集群为重点;以建设能分解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负效应的中小城市为辅助;以建立西部、北部三大自然生态保护区为绿色屏障并成为满足人们第一第二生命需求的氧气和淡水生态供应区域;以东南部的渤、黄、东、南海开发建立海洋食物链、产业链崭新海洋城市为生存空间的蓝色生活经济带,经过二至三代人的艰苦努力,从而铺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到2050年,这八大城市集群容纳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亿,除其中的现代集约化农业区有5%至8%的农业工人外,其余都是城市居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