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要让简历超过两页A4纸

2011年07月28日 15:36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重点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人知道其中信息是否有价值,这是推销自己、让你脱颖而出的艺术。

  文|CBN记者 刘昉

  无论你有没有听说过风险投资界的简历传说,你一定知道一条重要的求职法则:不要让你的简历超过两页A4纸。当然,细分条目还包括用醒目字体表明你希望应聘的职位以及证明自己的相关经历。各家人力资源总监的唯一共同点是缺乏耐心,不要试图在这点上挑战他们,因为事关你的未来。

  所以当今年2月25日,一个叫Chris Spurlock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把他Infographic式的简历递给《赫芬顿邮报》时,世界就变了。正如许多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Chris Spurlock会用Adobe创意软件、会音频视频编辑、会弄弄摄影摄像、会一点点编程,也在一些小报纸、网站做过实习……他之所以火了,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简历做了优质的包装,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很巧地被Twitter了一把。

  这份看起来很复杂的简历让邮报的编辑很是吃惊,他们把它贴到了College专栏中,标题是:“这是不是有史以来最酷的新闻学学生简历?”紧接着《赫芬顿邮报》流量与趋势编辑Craig Kanalley Tweet了它,并且迅速引起了病毒传播。科技博客TechCrunch在对此事的报道里说:Spurlock被疯狂转播的简历,以及他本人对Infographic的热爱,最终促使了Kanalley聘用他为《赫芬顿邮报》的Infographic设计编辑,而Kanalley对这件事情的评论是:“这是向人们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迈进的一步。”相比之下,Spurlock就没有把自己抬那么高,他说:“我只是发现Infographic越来越流行,这是正在发展的新空间,然后我意识到,在传媒专业学生越来越多而职位不断减少的今天,你要被人发现,就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其实在Chris Spurlock之前很久便有让面试官惊讶的简历出现,不同的是前者被Tweet了。2007年正是美国劳工市场低靡的时候,一个叫Joe Kelso的人应聘创意工作,他把自己的简历做成了一张电影海报:一个被捆绑着但是在咆哮的男人,底下一行黑色大斜体字写着“他用个活结捆住了自己,但现在他出来了!”图片周围的空白里,红色的粗体字醒目地写明他的工作经历、教育经历以及其他技能。靠着这张海报,他拿到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不过他后来告诉记者,在经济危机之后,这份简历没再为他带来更多的机会,或许因为在经济低靡的环境里,人们对简历所表达的呼之欲出的解放的渴望有比较强烈的认同,但是在经济稳定时期,这张海报反而给人带来不安定的感觉。

  这份简历被另一个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整理在近期的一篇报道里,主题是创意简历。一起出现的还有另外12份形态各异的求职简历,比如看起来像Facebook个人主页或者谷歌搜索页面的,甚至有用针线缝出来的布艺简历。据说这些简历都最终帮他们找到不错的雇主—甚至是在经济低靡期公司没有招人计划的时候。

  在越来越经常被“看上去很美”的事物震撼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认真地意识到视觉包装的重要性,就连美国社会学大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也说:“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事实上,还有人更胜一筹。葡萄牙广告人Jo?n Dornellas 在3个月以前做了一个App应用来推销自己,放在苹果应用商店里免费下载。在这个叫做JD Portfolio的App里,Jo?n简介明晰地放进了自己工作的时间线:麦肯、奥美、YDream,可能出现的“您的公司”……还有单独一项是:My own life,你可以在屏幕上指指点点就看到他的生活片段。在时间线之外,他还专门罗列了那些不适合按时间顺序放置的内容和曾做过的创意。用户们给这个应用的评价是:五星。

  这个应用在广告圈子里风传一时,不论它最终是否为Jo?n带来了他想要的机会,它还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曝光方式让Jo?n的资历被更多人看到─他们可能远远超出了Jo?n的生活,并且,更集中在创意相关的圈子里。但排除所有这些视觉或者交互上的“与众不同”不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它们真的靠谱吗?会不会噱头过足,以至于面试官迷失在一堆花里胡哨里?

  答案是:好的创意简历不会埋没信息本身。真正优秀的创意简历不仅仅让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秒惊叹其神奇,更是在第二秒发现它的“有用”。“第二秒”当然是个夸张的说法,它只是强调:必须足够快地让面试官发现你的价值。也许人力资源总监的注意力会一时被别样的简历样式转移,但他们工作的本质不会改变—发现那个对公司有用的人。所以“耐心有限”这个事实依然存在,没有人会愿意在花哨空洞的简历里消耗时间成本,这比一张空洞的普通A4纸更容易让他们嗤之以鼻。

  所以关键词是“合适”。

  回头再看Business Insider提到的简历,你会发现最终录用结局圆满的那些无不有的放矢。比如应聘Google公司的乔治亚理工毕业生Eric Gandhi制作了一份看起来俨然是Google搜索页面的简历;而那个制作布艺简历的Melissa Washin(她是个平面设计师),本来就是为了向雇主表达她对缝纫剪裁相关设计的热爱。正如美国一位职业顾问Lynn Berger说的:“你必须学会包装你的简历,就像你不会穿着迷你裙去参加面试一样,简历的形式要跟你所谋求的职位相契合。”

  品牌识别(Brand Identity)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为人关注的领域。那些替麦当劳、IBM和索尼做品牌推广的广告界人士也许会告诉你一堆专业术语:开始做Corporate Branding(意思是企业品牌)吧,不过这是一个涉及MI(Mind Identity,意思是理念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三大识别系统的CIS(其实到这里你已经放弃了翻译)战略体系……其实这些术语的核心就是:如果让消费者在看到你的产品、享受你的服务的时候马上就唤起内心对你的品牌汹涌的感情—它也叫做忠诚度。通常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会很在意保持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品质感,因此不遗余力的为品牌作包装。

  这与创意简历的法则没什么两样,如果要成功,重点不在于哗众取宠,而是让人知道关于你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足以让对方判断出你是否可以为他们所用。并且归根结底,无论用什么形式、走什么样的传播渠道,一切成功的前提是“你本身足够好”—对应聘者而言是优秀的资质,对公司而言,是好产品和好服务。做个偶像派不难,难的是成为一个迷人的实力派。

  联系编辑:yangying@yicai.com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第一财经周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