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航油垄断让燃油附加费易涨难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22:54 来源: 经济视点报□马红漫
航油定价机制的调整,首先在第一时间推高了燃油附加费。据媒道,包括国航、东上航、南航在内的多家国内航空公司宣布,将自8月2日零时起上调800公里以上航线燃油附加费,由调整前的每位旅客140元调整为150元,达到历史的新高。值得玩味的是,香港港龙等多家航空公司却在8月1日起下调了国际航线燃油附加费。此消彼长之间,让人颇感费解。
而据发改委最新下发的通知要求,自今年8月1日起实行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月调整一次。这意味着,今后燃油附加费的调整将更为频繁。不可否认,航油价格“一月一调”的新规更能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但据此就断言航油领域已步入市场化时代则为时尚早,毕竟目前国内航油供给仍处于中航油“一言堂”的语境之下。这一垄断格局若不打破,那么月度调价机制反而有可能成为航油价格的“助涨器”,并借由航空燃油附加费,最终转嫁给航空乘客。
在各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中,航材、航油等不可控支出对盈利水平有着重要的决定权。其中,航油费用约为总成本的30%~40%,当属占比最高的项目。有测算显示,油价每上涨100元/吨,东航将会减少净利润2.2亿元,南航减少2.5亿元,国航减少1.8亿元。而在2005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从恢复征收航空燃油附加费之后,航空公司则获得了转嫁航油上涨成本的渠道。由此,航油出厂价格波动直接关乎每一位航空乘客的经济利益。
遗憾的是,尽管消费者能够从航空公司竞争中拿到折扣机票,但航空公司上游的航油经营却长期处于寡头垄断格局。其结果是,航空乘客长期为燃油附加费“超额”埋单。尤其对于春秋航空等廉价航空公司的乘客而言,其购买的某些航线超低折扣机票价格,甚至会低于燃油附加费。
据媒体披露,8月1日起,国产航空煤油的出厂价从7640元/吨上调为7725元/吨;航空公司从中航油采购航油的综合采购成本价从7700元/吨调整为7785元/吨,每吨上涨85元。是为引发本次燃油附加费上涨的直接因素,并处于该费用征收以来的最高水平。现在的问题是,航空煤油的出厂价是如何确定的呢?
目前,国内各航空公司的绝大部分航油是从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采购,其在人事任免、业务管理上完全听命于控股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作为全球第五大航油公司,中航油在全国155个机场、为国内外180多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总储油能力200余万立方米。虽然市场上还有华南蓝天、珠海振戎、浦东航油等航油公司,但这些公司的市场份额十分微小,且这些公司的航油几乎全部要通过中航油进口。
在中航油供应给国内市场的航油中,约有三分之二从三大石油公司采购,其余三分之一则从国外进口。其中,三大石油公司供应给中航油的航空煤油出厂价,由国家发改委参考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确定。市场强势垄断与行政干预效应的叠加结果,就是让航油出厂价格具备了较高的“刚性”。有民航专家认为,中航油垄断经营国内航油,致使航油价格一直高于国际油价15%至30%。
虽然我们无法明确断定,由此形成的航油价格被高估的水平,但从2006年中航油仅用一年时间就还清了5.5亿期货炒作巨额亏损的表现不难看出,这家公司的“吸金”能力有多么惊人。显然,国内高企的航油价格,成为长期以来我国航空公司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的体制性原因。
当然,在要求市场化的声浪中,中航油也曾在去年年底与中航集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但这却未能实质性地触动航油供应垄断的坚冰。因为双方组建的合资公司只是聚焦在终端加油层面,国内民航的航油供应、管道、加油终端都把控在中航油手中。可见,只有彻底打破既有中航油垄断经营的局面,才可能为国内民航业市场化经营松绑,广大航空乘客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否则,提高航空煤油出厂价格调整频率的新规,只会增加垄断者调价的时间窗口数量,而作为定价权在握的中航油,必然心存涨价谋利的冲动。如若外部监管弱化,则极有可能让“调价”成为“涨价”的代名词。
从海外机场的惯例看,一般都会有多家航油公司相互竞争,以市场化价格向各航空公司供油。在我国香港的机场,最多时有十几家供油商同时售油,谁的航油便宜、服务质量高,航空公司就向谁购买。反观国内,各航空公司也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航油采购话语权,是为公平航油供求双方市场地位的重要表现。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降低准入门槛,放行更多的油企介入其中,并发挥出积极的鲶鱼效应。而主管部门的本位职责,并不是对终端售价进行干预,而是制定清晰合理的竞争规则,并监督市场主体的运作。
(马红漫,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