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小虞半个世纪的汽车情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20:22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在中国汽车界,张小虞可能是最忙碌的人之一,各种各样的汽车研讨会等待他出席,各式各样的新车下线仪式等待他剪彩,可他 “弥勒佛”般的圆脸上总是挂满笑容,丝毫看不出已是66岁的老人。他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国汽车业的“形象大使”。

  从17岁进入清华大学学汽车,到毕业后去新疆汽车厂造汽车,再到国家汽车主管部门管汽车,直至现在担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与汽车结缘近半个世纪的张小虞从未离开过汽车业。

  2011年盛夏,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举行的“2011年上半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得以与这位汽车业的“形象大使”近距离接触。他对汽车业的独到见解和“弥勒佛”般的笑脸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折射出他近五十载的汽车人生与情怀。

  17岁踏上汽车征程

  1962年,令张小虞终生难忘。这一年,年仅17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重庆考入清华大学动力农机系汽车专业。“从那时起,我开始正式和汽车打交道一直到现在。”张小虞笑着对记者说。

  张小虞选择汽车行业深受父亲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父亲曾在国民党部队负责公路运输工作。他从小就听父亲说,抗日战争能够坚持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美国援助的物资能够运到中国。当时海上通道都被日本封锁了,惟一的通道是滇缅公路,通过这条“中国抗战运输生命线”,国外的援助物资才得以运入国内。“所以我自幼就认识到,汽车对于战争、对于国家多么重要,中国人一定要造汽车。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很多专业可以选择,但父亲说还是学汽车好,中国需要汽车,有汽车中国才能强盛。”张小虞回忆道。

  1968年大学毕业时,张小虞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去一汽、二汽,而是去了新疆。他相信,耐住寂寞、扎实实践,才能升华对汽车的认识。

  “那时,新疆有三个汽车厂,我去了新疆机械厅下属的汽车厂。由于当时处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这些大学生都被安排在生产一线工作,5、6人组成一个小组从头装到尾组装汽车,直到1972年,我才回到厂技术科。”

  在新疆,张小虞熟悉了汽车生产的流程,利用被借调到新疆机械厅工作的机会,摸清了新疆全区的汽车业发展状况,养成了在艰苦环境中自觉学习、主动工作的习惯。

  1978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领导去新疆调研,一眼就看中了张小虞扎实工作的品格和不凡的才能。1979年,张小虞被调到一机部汽车局规划处工作。从此,张小虞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几大变革。他曾负责汽车中长期计划,参与编制过“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曾先后担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规划司司长、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司长、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等职。从2001年开始,出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如今,66岁的张小虞依然在这个岗位上忙碌着,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日理万机、宵衣旰食。

  对汽车业不离不弃

  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张小虞的名字都始终与汽车相连,他所从事的工作总与汽车有关。但他也向记者透露,在他的人生中有好几次差点离开汽车业。

  “现在想来,有两次大的机遇摆在我面前,抓住任何一个都可以让我在仕途上走得更远。”张小虞回忆说,第一次大的机遇是在他担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规划司司长之时。当时,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国家非常重视的产业,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邹家华,希望从中汽总公司选拔一批业务骨干到国家计委工作,张小虞也在被选名单之中,但最终却放弃了。“最终放弃是因为我有自己的想法。在中汽总公司,我可以一门心思搞汽车;一旦到国家计委工作,我就不可能只干汽车一个行当了。”张小虞解释说。

  而在任何人看来,第二次的机遇显得更加诱人。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张德邻调往重庆担任市委书记,筹备设立直辖市,急需一批业务骨干,加上汽车产业在重庆是支柱产业,张德邻就给“汽车行家”张小虞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去家乡重庆一展宏图。“这次为什么又放弃了?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母亲曾叮嘱过我,到全国其他任何地方做官都可以,就是不要回重庆,因为我家的亲戚朋友都在重庆,在家门口做官难免受人情关系牵制,不容易做好官;二是我舍不得离开汽车行业。”在去留之间,张小虞又一次选择了继续留下。

  事实上,在张小虞的人生中,有过多次离开汽车业的机会,但他一次又一次放弃了。2001年,国家机械工业局撤销,他可以有别的选择,但他对挚爱的汽车事业却不离不弃。“我在联合会、学会工作的这9年,应该说是我国汽车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9年。”张小虞感慨地说。

  在中国汽车第1000万辆下线庆典上,张小虞与10万一汽人共同见证了这一辉煌时刻。他难掩内心的激动说:“我们原认为中国汽车年产销达到1000万辆应该是在2020年前后,现在我们的千万辆梦想提前十年实现了。”为此,他既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张小虞以毛泽东的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抒发着自己的壮志情怀。

  别样精彩的汽车人生

  在中国汽车发展历程中,张小虞把自己定位为“承上启下的第二代汽车人”。他告诉记者:“我国第一代汽车人,即一汽奠基人、创始人的梦想是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100万辆,这个梦想到1992年实现了。我属于第二代汽车人,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梦想就是盼望所有中国人都能买上自己造的汽车。”

  在近50年的汽车生涯中,张小虞既见证了中国汽车业最初的羸弱,也见证了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高潮。既见证了中国汽车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也见证了轿车能否进入中国家庭的纷争。这样的人生经历不可复制,这样的汽车人生别样精彩。

  “在中国汽车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时代和环境的特殊性,我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这些阅历现在的公务员不可能有,现在的汽车人也不可能有。”张小虞将此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向国家最高领导人汇报工作;二是与国外汽车公司老板广交朋友;三是和各地政府官员“亲密”接触。

  据张小虞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汽车业处在转型期,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汽车的发展。“我除了没有向邓小平同志面对面汇报工作外,跟当时的国家主要领导人都见过面,还同有些领导一起出差向他们汇报工作。我直接向朱镕基同志汇报工作不下十次,还陪同江泽民同志会见过外宾。”其中张小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陪同当时的江总书记会见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卡尔·哈恩。“在会见之前,江总书记问我,这次他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呀?我概括地向总书记汇报了情况。”在接下来的会见中,江总书记饶有兴趣地与卡尔·哈恩谈起发动机就像一位内行的工程师。

  而与国外汽车企业老板交朋友参观国外汽车公司,则让张小虞开阔了视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扩大,国外几乎所有的汽车公司都希望到中国发展。由于工作关系,我跟这些公司的老板、包括现在不在位的老板都建立了友谊,其中有一些老板每次来中国,我们都要见面聊天。”张小虞到国外汽车公司参观的机会也很多,当有人问他都去过哪些国家时,他幽默地回答:“你应该问我哪些国家没去过。”

  历史的机遇还让张小虞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地方汽车业的发展之中。“凡是要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市,我跟他们的省委书记、省长慢慢就成了好朋友。”

  张小虞还清楚地记得与朱镕基的一次谈话。那是1987年,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在大连召集一个装备制造业“消化、吸收、国产化”会议。“我在小会上谈了汽车工业在引进消化国外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个发言被记录进了会议简报,被朱镕基看到了,他马上通知当天晚上开会,让我介绍汽车行业的情况,并要求很多部门和搞汽车工业的省市主要负责人参加。会上当我谈到下一个阶段汽车工业引进和国产化的重点要以轿车工业为主的时候,朱镕基插话说:‘小虞啊,你不要把轿车弄得那么玄,我国还没有到发展轿车的阶段。’我解释说,‘朱主任,我是从长远来考虑的,轿车工业的发展不仅是消费问题,它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是巨大的。’1988年,朱镕基到上海的第二年就主持召开了全市汽车动员大会抓国产化,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成为重要内容。”除了上海,在广州、湖南等地方汽车业的发展中,张小虞也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地方汽车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为汽车业鼓与呼

  张小虞曾笑谈:“如果你想整谁就让他去搞汽车,能把他累死。”可他自己在汽车业一干就是50年,白了头发,长了皱纹,却依然矢志不渝、痴心不改,累并快乐着。

  孩童时代的张小虞有一个梦想,希望院子里有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作后的张小虞有一个职业理想,希望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强壮;而今与汽车结缘近半个世纪的张小虞有一个情怀,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开上自己的汽车,享受汽车文明带来的幸福生活。

  熟悉张小虞的人会发现,近20年来,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听到他的声音,或者积极推动,或者预警提醒。张小虞说,在中国汽车业发展中,自己扮演的角色更多地是一个“鼓动者”,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鼓与呼。

  20世纪90年代,在轿车应不应该进入家庭问题上,张小虞逢会必讲,应该让普通家庭享受汽车生活,积极支持个人消费轿车。

  而对于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张小虞也是坚定的支持者。“过去,民营企业处在迷茫和摸索中,不敢办公司,连政府大门都不敢进。我当时就认为,应该让民营企业参加到汽车工业发展中来。后来,民营企业首先进入零部件行业,然后进入摩托车行业,最后迈进了整车行业的门槛。”张小虞如是说。

  近几年,张小虞又变成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啦啦队长”。他带领自主品牌汽车到世界各地巡展;他积极参加自主品牌车企举办的活动;在他办公室的深红色书柜里,摆放的也都是国内生产的汽车模型。

  张小虞到处宣讲汽车,却很少人云亦云,时常在关键时刻语出惊人,为人们“敲响警钟”。当汽车工业发展困难时,他主张要居危思危;当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时,他提出要居安思危;当汽车工业大规模发展时,他又提醒要居大思危。“大有大的难处,丰田大吧?它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整个中国汽车工业都要居大思危。”这个脸上总挂着“弥勒佛”式笑容的山城汉子一脸严肃地说。

   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鼓与呼已成为张小虞戒不掉的“瘾”。除了看书、看电视,他几乎没有什么爱好。除了正常休息,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汽车上。

  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人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我这辈子只想把汽车这件事情做好,那就是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的梦想就是让中国人都能买上自己的汽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