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蔡昉:中国版雁阵模型将会形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3 01:43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陈伟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BMW中经智库成员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到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全国来看,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71%,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8%,把劳动力所含有的教育水平单独提出来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是4%。除此之外,中国的劳动力多而被扶养的老年人口、少年人口比较少,即抚养比一直在下降,这使得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足,这个因素单独提出来对经济增长贡献有7%,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此外,中国有一部分劳动力过去沉淀在农业中,表现为剩余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这部分人逐渐转向大城市、中等城市、转向非农产业,这部分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全国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我们把这种转移叫作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它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部分对经济的贡献是10%。以上就是在整个改革开放30余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但是动态的看,我们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逐渐下降的,而下降比较大的则是全要素生产率。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正像中央文件里反复提到的是过度地依靠投资,依靠资本积累,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总体上来说,在2013年前后,有的预测甚至说2010年已经开始了,也有的预测说可能到2015年,总之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国的人口抚养比会降到最低点,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迅速消失。没有人口红利经济还能不能增长?可以增长,但这个增长要依靠生产力——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们的邻国日本进入了没有人口红利的时期以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得非常差。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未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核心,中央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三个方面,核心也是要从三个角度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什么叫全要素生产率?投入得多,通常产出就多,如果投入到了一定的水平,产出速度更快,比投入增长速度还快的话,就意味着这些生产要素之外,还存在一些因素——或者是效率的改善、体制的变革,或者是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这些因素捆在一起,经济学家起了个名字叫作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未来不是靠投入来取得经济增长,而必须靠投入之外的生产力来提高经济增长,这实际上也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十二五”时期的主线。

  那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靠什么实现?其中一个是资源重新配制效应,也就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升级,从过去大量的劳动力都停留在生产率非常低的部门,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之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而农业中劳动力减少了以后,产出却不减少,也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有一个来源,即技术效率的提高。

  但是当我们讲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候,政府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政府本身不能代替企业去提高效率,政府能够做的是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不能生存的企业也就是生产力低的企业消失掉,让能够生存的生产力高的企业活下来,而且不断地发展,这样,总体经济中好企业的比重就高,坏企业的比重就低,最后的结果是整体的经济更加健康,效率更高。

  由此,我们引出了中国版雁阵模型的概念。

  世界最早的制造业中心是英国,随后美洲大陆的快速发展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上新的制造业中心,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高速增长,取代了美国的制造业地位。日本也经历了大规模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取得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具有比较优势,日本就把这些产业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随后把这些产业转移到了东盟国家,又转到了中国的沿海地区。这些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的转移形成了一个像大雁一样排着队飞行的形态,因此日本的经济学家总结了雁阵模型,这种模式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中国有一个特点,31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区域差距小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地区差距,那么人均GDP、资源禀赋、劳动力的技能、劳动力的总量,甚至劳动力的价值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中国,我个人判断不会形成国际间的雁阵模型,而是中国国内的雁阵模型,我们会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形成这样一个产业转移趋势。

  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工资水平还有差异。2010年,国家统计局表示2009年农民工在东、中、西三类地区的收入只有50块钱的差距。我认为,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工资增长会相对缓慢一些。而沿海地区还会继续增长,也就是说区域的工资差距还会动态不断生出来。从劳动争议率来看可以显示这个趋势,统计显示,沿海最发达的地区,劳动争议率最高。而劳动争议中主要的内容是工资待遇,也就是说沿海地区工人对自身的工资水平是不满意的。未来看,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工资差距仍然存在,因此,中西部地区还会保持劳动力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

  很多人认为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丰富,会逐渐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但是,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太大,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占有的世界市场份额也非常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想把中国的产业转过去甚至一个比较小的份额,该国的劳动力就马上会出现不足,劳动力成本也就会相应提高,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们替代不了中国,中国可能还要靠自己的区域分工来延续比较优势,也会在东、中、西三类地区将形成中国版本的国内雁阵模型。

  事实上,2003年我们就听到了民工荒的说法,到了2004年媒体就炒起来了,说沿海地区普遍的民工荒,从那以后,民工荒基本就没有停过,到2008年底2009年初的时候,有大批农民工返乡,但是仅仅维持了一两个月,随后又是用工荒,那么也就意味着从2003年、2004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就有所不足了。而事实上从那个时候开始,区域的产业转移已经发生了,市场本身不用经济学家告诉它什么东西,自己已经对劳动力价格的变化作出了积极的反应,这就是现在的趋势。当然了,如果我们有意识去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加快产业转移的进程,相应也就推进了城市化、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