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Lab Thinking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5 18:50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并非有意为之,这一期有两篇稿子对比着看还是很有趣的。一个是我们硅谷系列报道中的《市长在Quora上》,另外一篇是全球商业报道《中国城市债台高筑》。我记得很早以前,在中国有志于将硅谷作为标杆的城市中就有武汉,并且它还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光谷。而看这两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它们是如此不同。
如果我们再去想一下,武汉最早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是在1988年,3年之后,万维网才在欧洲诞生。很多差距,并非来自于我们的无知(至少在1988年,我们就已经知道了硅谷是个值得学习的好地方),而是看到了,我们不会做。1988年的时候,我们大约想不到光谷与硅谷距离有多大,有多少阻碍,而这其间的阻碍可能比当年还要更多,更大。1980年代,至少有一种美德还在:谦虚,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
? “硅谷就是这样”的价值我也希望在此。其实,如果我们同样回顾一下过去的二十几年时间,关于我们传递的这些信息也并不新鲜。我们总是要面对“重新介绍”这个工作,这是悲观的一面。而乐观在于,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在检视这样的硅谷的时候,总是能找到让我们兴奋的力量。
? 另外一点可能也同样重要。关于好的东西,我的经验是:我们不要因为说得太多而羞于提及。为什么不说下去呢?一个有光谷理想的城市最后还是沦为政商结合的地产开发乐园,这说明我们对好的东西说得还不够多。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获得好的东西,更不知道别人的优秀在哪里,当然也不知道自己落后在哪里。
? 更乐观还在于,毕竟与20几年前相比,我们有了互联网。1991年8月6日,后来被称为“互联网之父”的Tim Berners-Lee与同事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架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站。与20几年前武汉光谷的发起者一样,估计他们都不会想到各自的想法最终会导向何处。
? 赢家显然是开放的互联网。不管对互联互通这个想法的理解有何不同,也不管信息自由传递还有多少障碍,但这个基本价值观已经不可逆转,并且它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这期杂志中,你几乎可以随时看到它的存在:经过10年发展的中国民营互联网公司正在将“10亿消费者”变成它们的目标;4A公司们正在想办法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来争得和留住客户;卖书或卖音乐的公司如何利用电子商务……
? 而我们这期的报告则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以为互联网夺走了很多人的工作,但实际上,互联网每减少一个工作机会,同时还会制造2.4个工作机会。
? 理查德·布兰森在他的专栏中说应该抓住“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机会”,20几年前武汉发现了:我们看到了开始,我们发现了好东西,但我们没能延续下去,或者说我们不会延续下去。不过,这可能也不要紧,我对创意栏目里的一句话记忆深刻:“你不知道下次是怎样,重要的是Lab Thinking,不断去想新的方法。”
? 光谷给我们留下教训,就是我们丧失了Lab Thinking的热情与能力,这才是差距之根本。
伊险峰
editor@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