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受过处分的老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5 23:55 来源: 《新领军》杂志大多数创业者,都是先有了创业的激情与梦想,然后才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但俞敏洪不同,他的创业路是完全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中开始的
文/本刊记者 牛巍
上世纪80年代,俞敏洪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北大的一名英语教师。从社会地位上来说,这是一份即体面又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收入并不高,在当年流传的那句“当教授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便是对当时教师薪资水平的真实写照。
尽管薪资水平低,可俞敏洪对此却很知足。每天看着学生求知的眼神与渴盼的目光,俞敏洪突然有种莫名的成就感,那是一种自我价值被认可感觉,也暗下决心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北大,奉献给讲台。可谁知,90年代的出国热改变了俞敏洪简单、满足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轮出国高潮,当时出国俨然已经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周围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踏出了国门,俞敏洪也动心了,决定出国留学。可几年考试下来,阻碍俞敏洪出国的不是TOEFL和GRE的成绩,而是学费。
原本以为自己还至少能够申请到一两所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但确始终未能如愿。几所大学邮寄过来的录取通知单基本上都没有奖学金。在当时,美国大学学费最低也要2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就相当于12万元。俞敏洪每个月的工资才120元,巨额的学费让俞敏洪的海外求学路,俨然变成了一个神话。就算再有毅力、再有拼搏的精神,在相当于要不吃不喝攒上84年的工资,才能凑够4年学费的现实面前,俞敏洪也不得不露出一丝无奈。
天无绝人之路,事情终于有了转机。美国一所大学终于答应为俞敏洪提供四分之三的奖学金。尽管不是全额,但已经是难得的机会了。可剩余的5000美金的学费要靠俞敏洪自己的工资,仍然是难以支付的。挣外快,成为了能够迅速攒钱出国的唯一出路。
几次出国考试下来,虽然全额奖学金难觅,但是却让俞敏洪对出国考试越发了解,加之自己本身就是英语老师,还有什么比干老本行更好的外快呢?此时,中国出国大军的队伍也越发壮观了,各类出国培训考试机构也在庞大的市场需求滋润下,犹如雨后春笋。已经濒于绝望的俞敏洪,当机立断约了几个同学一块托福班上课,为出国留学筹钱。在校外培训机构代课,一节课30元,十节课就是300元。眼看自己的出国留学梦就要实现了,可让俞敏洪没想到的是,自己从此即将远离北大。
当时,很多补习培训班为了招揽生源,都很愿意请像俞敏洪这样的教师,可以打着拥有北大讲师的旗号招生。俞敏洪自然也成为该旗帜下的一份子。但这面旗帜在北大看来,是会严重影响其声誉,便明令禁止。在俞敏洪还在兴奋的盘算,还有多久就能攒够学费的时候,却收到了这条禁令。
出国心切的他,并没有对此太在意。心中索然倒产生了一种破釜沉舟,豁出去的念头。而随后却突然被泼来一盆冷水,将出国的希望再次浇灭。
希望在拐角
北大的三角地,是北大仅次于博雅塔、未名湖的一道著名景观。三角地是北大的信息流动的中心地带,所有学生举办的露天的小活动也多在此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信息和广告信息都在此发布,每一个北大学子都不会陌生。就是在这块三角地,俞敏洪的名字响彻了整个北大校园。
1990年秋天,北大三角地的高音喇叭广播了对俞敏洪在外,打着北大的名义讲课的处分,记大过。没有事前的沟通,严厉的公开批评即让精神上没有丝毫准备的俞敏洪措手不及,也让他产生了一股羞辱感。辞职,是他对默默多年,却突然一鸣惊人之举的唯一反应。
或许当时的俞敏洪对北大还有一股很大的怨气,可今时今日再回首看看,正是当时北大的一脚,造就了俞敏洪的现在。
听过俞敏洪讲演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这句话正是俞敏洪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真实体验。丢掉了铁饭碗,告别了过去的生活,新生活的篇章也开始了。
新生活的开始并不华丽,而是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自此,俞敏洪也将培训机构的工作从副业变成了正业。给别人打工多年后,俞敏洪发现,打工的老师挣的再多也没有老板挣得多,既然自己有本事讲课,为什么不炒了老板鱿鱼自己开一个学校呢?
虽然是白手起家,办学的道路也困难重重,但这其中也伴随着巨大的成功机会。而此时俞敏洪所做的一切,还不是为了想创业当企业家,仍然是为了他的出国梦。
起初雇不起员工,更做不起广告,他就自己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大街小巷地贴广告;起初招不来学生的时候,他就免费讲演,免费上课。要知道,在当时40多节的培训课,前8节免费,学生听着满意才交学费,感觉不好可以退学走人,是需要多大勇气。但也就是这份勇气和自信,让学生们蜂拥而至。1992年的冬天,俞敏洪在北京图书馆的礼堂举办了一场免费讲座,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500人的大礼堂被挤得满满的,就连礼堂外面也挤满了人。那次讲演,俞敏洪不是站在一个什么讲台上,而是一个垃圾桶上,可是却是他终生难忘的一次讲座。
点亮新希望
俞敏洪用他的亲身经历点亮了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在课堂上,在讲演中他也在用它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同时学生的激情又再次感染了俞敏洪,也成就了他自己的梦想。激情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去听俞老师讲座!”也成为了学生间相互传递的一个信息。虽然讲座是免费的,可是俞敏洪给每个人留下的印象是真实的,口碑也从此开始一步一步的沉淀了下来。没花一分钱去做宣传,做广告,仅仅靠着站在垃圾桶上的讲演与呐喊,靠着口口相传,新东方名声鹊起。
当初为了出国,被迫离开北大,被迫创办新东方。尽管在新东方蒸蒸日上之后,俞敏洪深深的爱上了他这份事业,也萌发了要将新东方打造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但是出国的梦想仍然没有放弃。可谁知,多年之后,当初为出国而准备的跳板,做的是红红火火,可是出国却依旧没有实现。
为新东方付出的越多,它越是红火一分,出国的梦也就开始随之减少一分。从几张破桌椅,从黑夜贴广告招生,从几个学生一直走到现在,俞敏洪又怎能舍得离开。现在的俞敏洪弄明白了一件事,也是他经常向来新东方求学的学生传授的一句话:“如果你想使自己生活的更好,首先的一点并不是出国,而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你都要问自己能做什么,你怎样能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好。”
出国已经不再被俞敏洪所惦记,如何将新东方做的更好成为了他事业的目标,人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