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军关注中国军队“走出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01:3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解读2011年度五角大楼“中国军力报告”

  美军关注中国军队“走出去”

  陈晓晨 许钊颖

  “报告”摘要

  ●美国承认并欢迎中国在创造安全的国际环境上作出的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与中国开展合作的益处不断扩大,尤其在海事领域。美方认为,加强与中方的军事关系对充分利用这种合作机会和降低各种风险尤其重要

  ●中方在加强军事与安全问题的透明度上有一定提高,但美方仍然认为中国在如何使用新增的国防能力上存在不确定性

  ●报告专门提到中国军方对新武器与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称经过连续10年的积极投资与开发,中国军方的不少现代系统已进入成熟期,另外一些系统也可能在未来数年投入使用。对中国军方而言,2011年至2020年将极为关键,因为在这10年间,中国军方将试图整合各种新系统与复杂平台,并采用现代行动理念

  本月24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本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这是五角大楼每年必须向国会提交的报告。冷战时期,五角大楼每年发布一份《苏联军力报告》。从2000财年开始,中国成为了新的被评估对象。

  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这份报告的宗旨:要钱。这份长达94页、花了7万美元撰写而成的报告,旨在通过突出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向国会要到比撰写成本多得多的经费。因此,对中国军事实力大加渲染,也成了每年的惯例。

  美国国防部负责东亚事务的副助理部长薛迈龙(Michael Schiffer)在关于这份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警告称:“中国持续军事投入的速度和范围,令美国认为中国追求的能力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平衡,增加误解和误判的风险,并可能造成地区紧张局势和焦虑情绪,是亚太地区的‘潜在威胁’。”

  显然,这是由“要钱”的目的决定的。

  不过,与以往的《中国军力报告》相比,本年度的报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新意。这不仅间接反映了中国军事实力本身的增长,更折射出美国军方看待和描述中国军事实力的视角,还反映了美国自身军事实力与战略目标的变化。

  此外,正如薛迈龙所暗示,这份报告也是美方希望与中方讨论的问题清单,因而可被视为美方希望向中方传递的信息。因此,这种描述本身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反研究。

  为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正名

  首先,报告的名字由以往咄咄逼人的《中国军力报告》改为更加温和的《与中国相关的军事和安全发展报告》——习惯上仍称之为“中国军力报告”。报告中的一些语句的使用也比往年显得委婉一些。这反映了现实当中两军关系随着两军高层实现互访有所改善。

  其次,在形式编排方面,除了以往的正文文本,本次报告增加了两个特别议题——中国海洋战略和中国军队跨出国门交流。同时,还以附件形式评估了台海双方军事对比情况,以及中国在近期的军事交流情况,包括军事演习和军队高层访问。这不仅是一个文字编排问题,而是表明美国已将中国在军事领域的“走出去”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在内容方面,也有了进一步扩充。这份报告突破了传统的对中国军事基本面的评估和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更加注重中国军事实力上升带来的影响力拓展。在美国国防部的视角中,中国成为更具有地区乃至全球视野的正在崛起的强国,希望扩展军事实力、增加自身影响力,并通过军事外交的方式“走出去”。此外,这份报告还评估了空间和网络等新技术对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作用。这反映了新技术下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这份报告也部分折射出美国的对华军事战略。报告说,中国不断增长的军力尽管能够促进美中在共同目标上的合作,但也会增加误解和误判的风险。因此,加强两军关系是美国意图影响中国选择战略的重要部分。为支持此战略,美国将继续“监测”中国军队的发展和战略,美国也将继续与盟友一起“维持一个稳定的东亚安全环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报告本身即是为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正名,为美军针对中国的高强度侦查监测正名。我们应以务实的态度认识这个现实。

  评估中国的整体战略

  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的整体军事战略具有“维稳”和“显示实力”的双重特性。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将服务于压倒一切的战略目标,中美关系与周边关系的稳定是维护稳定的必要条件以及扩大“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美军认为,中国并不挑战现存全球秩序,而是对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以加强经济建设和军事现代化。另一方面,“在感觉到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或迫于公众期望时,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规模和军事实力以更加强势的方式凸现出来。”

  笔者认为,美方对中国整体战略“维稳”的一面——即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有正确的认知。不过,在阐述中国对外“强势”的一面时,报告明显缺乏基本事实依据,其所依赖的更多是引述一些中国学者对邓小平“20字方针”的评述,他们认为中国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军事、外交政策。这些人的言论并不一定代表中国官方的政策。

  美国国防部仍然认为,中国台湾问题是中国军事战略的重点。尽管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向缓和,但是,美国军方并未放松对台湾问题的关注。报告称,虽然台海目前发生冲突的概率“很小”,而且解放军的任务日益增多,但台湾地区仍然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战略方向”。报告断言:“两岸的军事力量和能力的平衡正向大陆方向倾斜。”虽然从报告附录的数据上看,大陆相对台湾地区的军事优势并不明显。

  根据美国军方的描述,中国正在发展反舰弹道导弹,这种导弹具备打击美国航母的潜在能力,从而阻遏美军干涉台海。

  新技术是新战略的源泉。其中,空间和网络是两个正在大力发展并应用于军事的技术。在美国军方看来,这些非传统的技术恰恰可能是作为相对弱势一方的制敌手段。因此,这份报告将空间和网络作为观察中国军事实力的重点。

  报告提到,中国在去年共发射了15颗卫星,并扩大了空间情报、监控、侦查、导航、气象及通讯卫星群。相应地,中国正在发展全方位的“反空间战”计划,防止敌方在危机或冲突时期使用空间资源。报告特别关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认为2012年将是关键一年,这一年“北斗”将按计划覆盖整个亚太。

  据这份报告描述,2010年,美国政府的计算机系统仍旧是网络入侵的目标,其中一些“似乎来源于中国境内”。这些网络攻击活动主要针对一些机密信息。尽管这还仅仅是一种严重关切,但入侵所需的能力与开展网络攻击所需要的能力相似。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国防白皮书表明了中国对对外网络战的关注,并强调了中国国防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战能力在三个关键领域服务于中国的军事行动,包括数据窃取、限制或延缓对手行动以及作为实战中限制对手的“杠杆”。

  应当指出,中国军队近年来确实注重在信息战条件下打赢现代战争,但这并非是“网络战”。这份报告将“网络战”与“信息战”混同起来,改变了问题的实质。

  聚焦中国军队走向海洋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中国军力报告”首次系统地评估了中国的海洋战略,以及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状况。报告将中国的海洋战略作为“特别议题”单列出来。报告认为,随着冷战后中国地缘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以及中国在海上贸易和海洋资源方面经济利益的拓展,中国各级官员和军事战略家日益关注海洋战略。过去一段时间,围绕南海摩擦的增多和互信问题的上升,也许促使了这份报告单独评估中国海洋战略。

  报告强调,作为一个传统上的陆上大国,中国已经加快了追求海洋战略的步伐。近几年来,中国海军开始强调在“第二岛链”的使命。“第二岛链”指的是从日本北部穿过马里亚纳群岛到关岛的一条由岛屿组成的连线,这些岛屿都有美国的海军基地,构成了中国海军走向太平洋远海的潜在障碍。

  报告还认为,未来十年将会迎来中国海上力量大发展的阶段。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中国国家海洋局在2010年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建设海上力量是中国在21世纪的历史性任务,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历史阶段。

  此外,报告认为中国还面临几个主要的海洋挑战:首先是加强并逐渐扩大中国的海洋缓冲地带以阻止外国侵犯或干预;第二是推进中国的海洋领土声索,特别是在东海和南海地区;第三是中国对于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关注;第四是中国希望推进“海上强国”形象;最后,中国有意在可预见的未来部署一支可生存的海基核威慑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军方并未完全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持防范态度。相反,报告表示,在维护共同关注的海上交通线安全方面,美国表示欢迎中国对维护全球海域安全作出贡献;除了眼前的地区利益,中国的“扩张能力”可能帮助中国将视野拓展到更远的印度洋。报告特别提到了中国海军执行的多样化任务,包括去年10月中国海军医务船“和平方舟”首次执行海外人道主义任务,以及今年2月中国海军首次赴地中海执行非战斗撤退行动。

  可以看出,随着美国经济步入深度危机,以及原先的“两场战争”军事战略走入死胡同,美军也在相应地调整其海上战略。这反映在这份报告对中国海军的角色定位上。一方面,美国仍然保持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因此敏感地观察中国在这一地区的举动,将其视为对美军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美国或许有意“鼓励”中国军队走向远洋,例如在印度洋地区,共同维护全球海上安全,分担美国的责任。

  报告借中国在印度洋周边修建民用港口推测,中国正在寻求打造更强的蓝水作战能力。不过,应当指出,我国在印度洋修建基础设施,虽然确实能提高对该地区投放军队的保障能力,但是这离“海外军事基地”还相差甚远。

  中国发展航母是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这份报告提到,2011年中国可能开始建造一艘完全国产的航母,该航母将于2015年后获得作战能力。解放军已完成海南榆林海军基地的建设,可以供给弹道导弹潜水艇与大型水面作战部队的编队,包括航母。不过,报告也注意到,人员素质是中国航母战斗力的瓶颈,最少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形成“最低水平的”航母指挥能力。这份报告对中国正在发展的航母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航母将是中国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无论中国航母的真实战斗力如何。

  “走出去”的中国军队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份报告对中国军队“走出去”着墨甚多。这包括了评估中国军队的远程机动能力、中国对外军事交流、军售等问题。

  报告在评估中国远程机动能力时认为,中国在这方面进步明显,已经有能力规划并维持一支中等规模的武装力量,规模可能为数个营的陆军或12支船舰规模的舰队,用于远离中国的低烈度行动。这将为中国建立一支能更广泛地完成地区和全球性的军事任务的武装力量奠定基础。

  但是,报告清楚地表明,在2020年以前,中国基本无力建立起一支大型的、能完成海外高强度行动的远程武装力量。报告还提到,解放军各军种之间合作不足,联合军事行动的经验有限,这些都是中国远程机动能力的缺陷。

  报告以“特别议题”的形式,系统地评估了中国对外军事交流的各个层面,包括高层互访,联合军演、维和、人道主义和灾害救援等方面,以及正试图联合地区合作伙伴来改善有限的能力趋势,并认为中国希望借此来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报告引述2010年中国国防白皮书称,中国的“未来和命运从未如此紧密地与国际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报告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军事力量已成为中国赢得外交优势或在解决纠纷中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实力保证。

  报告认为,总的看来,中国与外界的军事接触与交流的效果是正面的。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推进,这些接触将朝着发展政治纽带的方向前进,这将有助于缓和外军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并扩大中国在全球,尤其是亚洲的影响力。

  报告还评估了中国的军售特点和作用,并认为随着中国武器质量的改进和生产范围的扩大,中国将更有能力将军售作为施加影响力的工具,尤其是在一些没有其他武器来源的不稳定地区,比如伊朗和苏丹。报告说,中国在军售时更加关注那些拥有能源或稀缺原材料的国家。

  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参与的联合军演仍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军事互访的对象也更多是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中国的军事发展还处于“走出去”的初步阶段,未来的路还很长。

  报告重提了老生常谈的“中国军力不透明”问题,也再次呼吁中国增加“军事透明度”,并认为中国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缓解猜疑,并确保中国的海洋力量发展“成为全球稳定的来源,而不是冲突的根源”。

  不过,报告也首次明确表示,中国的军事透明性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这或许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访华期间参观二炮以及深入一线部队的经历有关。那次访问表明,解放军欢迎美军高级军官的来访,愿意在尊重主权原则的前提下向其敞开大门。

  总之,在这份报告中,美国以单独章节的形式,表达了对中国海洋战略与跨出国门军事交流的高度关注。这不仅是给国会领袖作为索要军费的工具,也是借此向中国传递信息。美军在显现出全球战略收缩态势的同时,如何看待正在日益“走出去”的中国军事力量?这一进一退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和互补,还是紧张乃至冲突?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一个战略问题,将决定中美军事关系的走向。

  (作者系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