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防伪”何以成“造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04:44 来源: 深圳商报

  □吴 江

  据媒体报道,商贩拿出两只大闸蟹和一捆防伪戒指,声称这是真的“阳澄湖大闸蟹”。今年阳澄湖大闸蟹将于9月17日正式开捕,但北京一些海鲜摊主却声称已有阳澄湖大闸蟹在售。对此,苏州市质量监督局方面表示,今年的防伪标志尚未发下去,市面上流通的带有“防伪标志”的阳澄湖大闸蟹均有问题。

  有了防伪“戒指”,大闸蟹照样“早产”,正宗的还没开捕,戴着防伪戒指的假蟹已经在市场上“横行霸道”了。既然防伪靠的不过是个“戒指”,比起大闸蟹造假,“戒指”造假还真是容易得多。

  然而,让“早产”假蟹横行起来的,并非全是假“戒指”,不少甚至是从养殖户那儿流出的真“戒指”。原来,这标记蟹中之王的防伪“戒指”早已生产过量,并被当做一种相对稀缺的产品销售,戴到了“平民蟹”身上,可谓信物齐备,安能辨别真伪。本为“防伪”,防着防着却变异为“造伪”,究竟是怎样的机制导致了这一离谱现象呢?

  我们不妨看看“戒指”产销流程。既然“戒指”作为防伪标记,按产量严格发放应当是最基本要求,因此“戒指”的生产、加工与发放就应当有严格的审核与监督机制,但实际的情形却是:“防伪”部门造了“戒指”,直接将“戒指”销售给蟹农,至于蟹农的真正产量却无人问津,蟹农的自产蟹是一定会戴“戒指”的,而被蟹农出售的“戒指”显然是超量发放的后果。不难看出,这样粗放式“防伪”,效果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不过,能确定的是,“防伪”标记也可成为一种产业,多造多销以养活一批人了。如此一来,“防伪”成“造伪”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真要想防伪,不妨拿出点钞票“防伪”的精神与劲头来。把防伪标记的生产、发放、流通、监督甚至查处机制都完善地建立起来,把以假乱真,甚至“防伪”标签被滥用的窟窿先行堵死,把工作真正做实做细。如此,“防伪”才能真正落于实处,而不是停留在作秀的层面上,更不至于闹出“防伪标志”反催生出“造伪产业”的笑话。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