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红色记忆宣传画:版本见证历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04:21 来源: 信息时报

  

红色记忆宣传画:版本见证历史
《开国大典》
红色记忆宣传画:版本见证历史
红色记忆宣传画:版本见证历史
《井冈山上》
红色记忆宣传画:版本见证历史
《主席走遍全国》

  作为第四届中国国际漫画节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国际漫画节组委会主办,中国版本图书馆、广州市文广新局(版权局)承办的“光辉历程·红色记忆——庆祝建党90周年宣传画藏品选展”在越秀区图书馆举行。宣传画,这一特殊门类的美术作品、出版物曾经在新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承载着几代人的时代记忆。新世纪以来,宣传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此次展览,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观照现代中国的独特视角。

  现场:

  展览开幕那天广州暴雨倾盆,但展区的气场是灼热而干燥的。大块大块明艳饱满的色彩、昂扬向上的画面语言直观地诠释着展览的主题——“光辉历程·红色记忆”。

  布展的逻辑似乎是依照画面所描绘的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从南湖会议开始,一幅幅描绘建党以来重大历史时间的宣传画次第排开。形式上有油画、水粉画、版画、水墨画甚至照片,也有类似传统年画的作品,既有集体创作成果,也不乏著名美术家的大作,比如那幅家喻户晓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195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出版,就成了当时发行量极大的一种宣传画。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油画原作在1954年、1966年两次被修改,删除了画面上原有的高岗、刘少奇,以至于油画真迹长期深藏博物馆的库房之中,直到今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上首度向公众展出,同时展出的有1972年在董希文的指导下,靳尚谊、赵域复制的恢复了刘少奇和高岗的《开国大典》。此后在所有重大展览中的作品均为这幅复制品,但1953年版的《开国大典》宣传画,发行极广,已无法修改,反而留下了历史的真实。这个小小的例子,既证明了宣传画再现时代风貌、保存历史记忆的史料价值,又例证了中国版本图书馆和广州版权协会在这次展览中提出的理念“版本见证历史”。

  开幕式上,许多参观者在每一幅展品前驻足,谈论着这幅宣传画当年的广为人知和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中国版本图书馆左晓光馆长感慨说:“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一批画家画的,几乎代表了当时美术界公认的画风和最高的成就。”广州市版权协会会长黄晓涛则说,他的家中有一幅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宣传画,挂了很多年……

  专访

  宣传画曾是新中国最为成功的艺术形式之一

  信息时报:在现场我们看到,布展的内在逻辑是按照画面呈现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的,那么作品本身的创作年代呢?

  中国版本图书馆、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对外合作部主任张连平:这次展览的近200幅宣传画,集中创作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这是因为宣传画这种艺术形式,主要产生、发展与成熟就在那段时期。它是20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美术出版物,是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为成功的艺术形式之一。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运动逐渐减少以及其他媒体的异军突起,宣传画这种艺术形式开始淡出出版物市场,只有在重大政治活动中还有印制。

  信息时报: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宣传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是怎样作用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的?在它逐渐退出人们生活之后,是否可以将公益广告视作它的变种衍生?

  张连平:归根结底,宣传画是一种正规出版物,你看底下角落里,印着定价呢,几分钱一张。它和广告、海报和招贴画什么的有深刻的渊源,但又不等同于它们。广告、海报和招贴画是为商业利益服务的,而宣传画之所以叫宣传画,是因为它创作和出版的目的主要是政治性和公益性,是为政府、社会和大众服务的,它虽然有定价,是出版物,但它不与商业挂钩。

  至于它是怎么作用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我们常说的用语是它积极反映了当时的和平运动、民主改革运动和生产改革运动,有力地鼓舞着群众奋斗。其实啊,当时家家户户过年都要贴年画,宣传画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代替了旧式年画的新时代年画。那个发行量是相当惊人的,一幅作品,几十次重印,几百万份的印数,现在的出版人听起来会吓一跳,仅仅1958年到1959年一年间,全国就出版宣传画249种,印刷1100多万份。光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热爱和平》,就发行了240多万份。

  信息时报:就现场的展品来看,宣传画风格繁多,那么是否存在一种独特的宣传画的审美语言呢?30多年中,宣传画的审美风格又有怎样的嬗变?

  张连平:建国初期的那一批画家,要么留过洋,要么在学校学的就是西洋画,所以很自然的,会把西方绘画风格带到作品中来,但是为了兼顾到宣传的需要,老百姓审美习惯的需要,所以还秉承了浓厚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当然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渊源,那么风格也各有不同,比如李琦画的《主席走遍全国》,用传统的写意笔法画领袖;还有一些作品模仿民间年画技法,让画面空间扁平,也深受人民喜爱;还有版画风格的,延续延安新文艺运动的绘画语言,当然更多油画作品,画人物、风景更真实细腻。就从这次我们展示的作品来看,可以说宣传画具有丰富的技法和风格。

  信息时报:当下一些红色宣传画、领袖像章之类的反映建国初期至文革期间文化生活的时代载体,已经渐渐进入收藏者的视野,对于这样的收藏倾向,您有什么看法?人们在怀念那个年代的什么?

  张连平: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潮流来说还是怀旧。不光是收藏,音乐界美术界也都有这样的反映。这是可以理解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不止一代人发现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消失了,城市在变迁,人们的关系在改变,他们的童年、青少年所熟悉的生活方式、符号语言,需要一种载体来承托记忆,宣传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作品,见证了那个年代。刚才我注意到一些来参观的观众,只要是超过40岁的,对于这些画都有很多感触,这些都是当年最有名、流传最广的。中国版本图书馆有两大特色收藏,就是连环画与宣传画,不但是特色收藏而且是独家收藏,两者都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信息时报:对于70年代以及更早出生的观众来说,红色经典承载成长记忆,那么80、90后的观众可以从这次展览中看到什么呢?曾采访过一些美术家,他们回忆起童年看过的宣传画,认为那是一次全民性的美术启蒙,但也有不少青年朋友认为,宣传画无疑具有史料价值,但是艺术上就沦于程式化,您认为呢?

  张连平:有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宣传画的理解是片面的,那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宣传画太少了,没有一个丰富的感性积累。如果他们能够看到大量的宣传画,也许就会改变自己的偏见了。这次展览就是这样一个为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宣传画创作和出版的繁荣,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古今中外少有的文化奇迹。从内容上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风情、生活状态、意识形态都在其中。比如说,去年第三届中国国际漫画节期间我们中国版本图书馆也在广州搞了一个宣传画展,当时为了配合亚运会,我们选择了体育题材的宣传画,种类非常丰富,来参观的观众都大呼“有料”,今年为了配合建党90周年这样一个主题,选择的展品都围绕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青年朋友们来参观之后,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宣传画是认识现代中国的一个窗口,它作为艺术形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