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三速复苏到北大西洋衰退 二次探底预期渐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14:49 来源: 《环球财经》杂志

  ■  环球财经特约撰稿  蒋旭峰  (发自华盛顿)

  今春,多位专家在评价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的时候,使用世界经济“三速复苏”的概括,即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美国经济维持约3%的增长率、欧洲经济总体复苏缓慢的格局。显然,美国成为发达国家复苏中的“绿芽”。

  入夏之后,这一绿芽夭折,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双双下调了对美国经济的增速预期。面对上半年不足1%的经济增长率,美国总统奥巴马8月中旬在中西部展开巡回演讲时,向选民坦称年初预计3%的强劲经济增长已难以企及,美国经济暂时无法摆脱迟缓的增长步伐。日本地震海啸、油价高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强烈的短期冲击波,而且他开始承认,美国面临难以轻松跨越受长期性、结构性难题困扰的经济“卢比孔河”。

  面对市场担忧情绪引致的恐慌和由恐慌引致的股市暴涨暴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将当前欧美的经济困境称为“北大西洋衰退”,即欧洲和美国陷入了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困境。

  9月,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也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该所资深研究员、原IMF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穆萨(Michael Mussa)表示,鉴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今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从4月预测的4.3%下调为3.8%;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从4月预测的4.5%下调为4.2%;中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强劲增长,但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从4月预测的3.3%大幅下调为1.8%;日本经济今年从4月预测的增长1%下调为负增长0.5%;欧元区经济今年的增速从4月预测的2%下调为1.9%。

  当穆萨发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增速大幅下调的预测时,发布会现场响起了很多专家和记者的笑声。这也证明,预测经济走势是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事实也证明,美国眼下约9%的失业率比奥巴马上任之初又高出约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复苏之路崎岖,房地产等行业数次遭遇倒春寒的袭击,“绿芽已现”的过分乐观判断输给了现实。

  再回首,斯蒂格利茨在2009年5月一篇题为《绿芽?别断言太早》文章中的观察至今依旧中肯,他认为美国等发达经济面临的基本面难题尚未消除,而且也很难在短期内迅速解决。斯蒂格利茨认为,这场危机实质上是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危机,借贷消费模式成为危机前全球经济的引擎,破灭之后面临漫漫的修复之路。尽管银行业的状况得到改善,但还将延续甚久的去杠杆化进程和家庭财富缩水现状都表明经济将持续疲弱。

  任何衰退都会有个终点,问题在于何时才能见到终点,目前虽有绿芽迹象,但还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最后一针?

  近期关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日益浓密,本身就说明一方面各界对于美欧经济复苏缓慢失去了耐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标准普尔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等事件和互为表里的市场剧烈波动等催化剂作用下,投资者信心极度脆弱。

  笔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都认为世界经济的下行风险的确在增加,尤其是欧洲的风险点仍在增多,对欧美经济复苏之慢要有心理准备,但不宜过度看空。

  在美国这个汽车王国和消费大国,民众对消费、生活和经济的信心有一个实时晴雨表——加油站销售量。截至奥巴马展开中西部之旅的当周,美国的高油价已经回落,笔者所住区域的油价已从春季高峰时的每加仑4.15美元下调至3.85美元,全美各加油站的销售情况却出现连续21周下降。这表明,尽管油价稍有回落,而且到了夏季美国传统的休假高峰,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在少开车或是转向使用小排量车。油表铁证如山,这也是奥巴马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期不再把经济增长缓慢的责任完全归罪到高油价等短期风险上的重要原因。

  8月和9月的全球资本市场多次上演“过山车”行情。与此同时,大量资金涌入美国国债市场、黄金和瑞士法郎等避险天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标普在美国太岁头上动土,但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首次在60年代以来跌破2%。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主权债务危机阴云笼罩之下的希腊1年期国债收益率飙涨至惊人的82%,黄金价格频创新高,瑞士央行宣布将瑞郎与欧元设定最低比价来遏制瑞郎持续升值。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最近提醒,不要期待美国等发达经济复苏很快出现奇迹。面对市场的波动纠葛和政策当局不断投注流动性,这位债务问题专家打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方:她10岁刚出头从古巴和父母搬来美国,她生病住院时,护士给她打针前总会安慰她说“这是最后一针”,但没过多久,又会给她打上一针⋯⋯如此往复,令她痛苦不堪。她抱怨为什么不能如实告诉她,到底还有多少针?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将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概括为类似银行挤兑的“政府挤兑”,由于市场担忧情绪浓郁,除非政府支付极高的债务利息,否则很难获得市场融资,高额的借贷成本又将进一步使得国家的财政状况恶化,从而加剧违约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在近期市场呈现非理性局面的背后,是美欧经济在二季度表现逊于预期、债务拉动型经济模式动能下降、美欧就业市场疲弱等基本面导火索引致。美国经济二季度仅增长1%,欧元区二季度经济仅增长0.2%,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1%,法国则为零增长。

  在很多投资者眼中,在经济基本面难以快速修复的当下,政策和货币当局提振信心的方式即是用新流动性来购买旧债,这或将在短期内助推资本市场繁荣,但在采取此类新举措的同时,又将旧伤疤暴露在镁光灯下。新旧两条线索不断进行多空交错转换,本属当下利好的债务重组消息转瞬就变为中长期的利空消息,而投资者似乎总得不到明确的信号,不知哪一针才是最后一针。

  病方不一

  在欧美经济体病情出现反复的过程中,多位“主治医生”出现会诊时的观点冲突,这也成为导致市场信心波动的重要诱因。

  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9月9日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对全球经济的看法时,选择的开场白就是欧盟内外存在的不一致声音。9月9日恰逢欧洲央行执委会委员、该行事实上的首席经济学家于尔根·施塔克(Jürgen Stark)突然辞职,尽管官方宣称他是由于个人原因辞职,但各界认为这使得欧洲央行在挽救欧元区危机上是进是退的分歧公开化,因为施塔克素来反对以收购政府债券来缓解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债务压力的做法。

  批评者认为,欧洲央行主管货币政策,而购买成员国国债的行动使之越来越像在扮演财政当局的角色,这在一定意义上有违央行的独立性原则。施塔克辞职当日,欧美股市再度暴跌,欧元对美元汇率大幅走低。近期,当被问及多次出手购买各国政府债券的欧洲央行是否已经成为“问题银行”时,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提高嗓门辩护说欧洲央行的运行“无懈可击”。

  西蒙·约翰逊谈到的第二个不一致声音是IMF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近期表示欧洲银行需要资本金注入来避免危机蔓延的观点遭到欧洲官员和银行业高管驳斥,给市场增添了不安情绪。其实,拉加德释放这一信息的场合是在美国怀俄明州举行的美联储年度经济座谈会上,在和拉加德同一论坛发言的正是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

  特里谢发言的基调比拉加德要偏乐观,并表示如有必要,欧洲央行将向市场提供新的流动性。9月13日的《纽约时报》称拉加德将要改口,软化自己的立场。但从9月15日拉加德为IMF和世行年会的揭幕演讲中可以看出,拉加德暂未软化这一立场,她警告说,全球通往复苏的道路变得日益狭窄,各国政策制定者要协调行动,方能穿过这条狭窄的通道。

  在美国,面对财政刺激政策空间日益局促、标普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背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期在年度经济座谈会、国会听证会以及美联储的各类声明中,出现“一文多义”的新特征。明眼人可以从同一份讲话稿中看出美联储高层鹰派、鸽派和中间派等多个阵营迥然相异的观点。

  美联储8月9日结束货币政策决策例会之后,没有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至少维持到2013年中期,表明美国央行认为2年内美国实体经济复苏都不容乐观。

  这次会议引入关注的并非仅仅是这个维持低利率的决定,而是另2个显示美联储高层对如何“用药”分歧公开化的例证:其一,货币政策决策例会有投票权的10名成员中,有3名控制通胀方面的鹰派成员,即达拉斯、费城和明尼阿波利斯3位地区储备银行的行长都投了反对票,他们认为美联储采取的宽松政策举措过快、过多,需警惕后患;其二,在三周后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有鸽派成员建议立即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扶助疲弱的经济;这表明将超低位的利率保持2年只是一个妥协产物,如果美国经济短期内没有起色,新版本的宽松货币政策出炉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欧美温差

  市场的担忧情绪属意料之中,亦不排除有反应过度之虞,而北大西洋的经济现状也是有温差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等专家近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就认为,他们更担心的则是欧洲的主权债务问题。

  佐利克认为,当前全球的经济复苏势头遭遇顶风,南高北低的经济增长现状依旧,大西洋东岸的欧洲比大西洋西岸的美国面临更迫切的挑战。他对持续发酵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债务重组的前景、欧洲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流动性不足、葡萄牙和希腊等南欧经济体的竞争力不强都感到担忧;这些风险造成了市场大幅波动,也使得欧洲央行出手释放流动性,欧洲央行的重要举措可以给欧元区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的应对时间,但货币政策不是万能药,也会留下未来的隐患,而欧美国家还需采取中长期的改革举措。

  佐利克强调,只要全球政策制定者应对得当,欧美在关键领域开展必要改革,应该能够避免“二次探底”,但从目前来看,欧美将在较长时间内延续低迷的经济复苏态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告诉笔者,欧美债务危机给全球资本市场和新兴经济体造成冲击,欧美陷入二次衰退的威胁存在,但可能性不大,欧美经济倒是更有可能延续当前的缓慢增长,并可能重现“日式”失去的10年。

  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是其经济复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这一挑战目前呈现风险瞬息万变之势。9月13日白宫发言人称美国财长盖特纳和欧洲财经高官保持着紧密联系,但盖特纳几日后参加欧元区财长会议时应该不会提出具体的政策主张。但是9月14日风云再起,穆迪下调了法国兴业银行和农业信贷银行的信用评级,惠誉下调了西班牙5个地区的信贷评级,市场情绪哀鸿遍野,“欧元崩溃论”甚嚣尘上。

  9月16日美国财长盖特纳在波兰参加欧元区财长会议时,明确建议欧元区可对当前规模为44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进行杠杆化操作,以扩大EFSF规模,从而释放出更多援助资金来缓解欧债危机。市场风向标转化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国际金融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萨特尔(Philip Suttle)告诉笔者,目前使各方陷于悲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美国债务危机凸显背后的政治机制运作危机;其次,疲软的经济增长将使欧美的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这两大挑战相互负反馈,使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丧失,并可能引发新的衰退。同时他也认为,欧美不会马上出现一场新的衰退,但未来几年全球经济或许将步履蹒跚。

  经常在全球各地出差的“空中飞人”萨特尔谈起他的直观感受:今年夏天之后,他所遇到的很多人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担心另一场雷曼危机到来,担心金融体系又一次遭到冲击,大家最担心的不是美国而是欧洲。如果希腊等国家出现主权违约,就会导致其他关联经济体相继出现主权违约,并可能对欧洲银行体系造成灾难。

  萨特尔认为,大西洋两岸出现“二次探底”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威胁,现在看来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在30%~40%左右,远高于几个月前的预期,但这种可能性仍不到50%。首先,欧美经济体的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相当宽松,而且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里变得更为宽松。其次,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企业依旧表现强劲、利润较高,这对保持增长是极为有利的支撑,他们在寻找经济前景确定后的新投资机会。但欧洲是否会衍生出新的金融危机,则是让各方最近担忧情绪抬头的主要下行风险。

  综合欧元区沙盘的局面来看,如下几个主要风险点需妥善解决,以避免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首先,欧元区经济竞争力较强和竞争力较弱的各国在救助计划的方案和细节上需尽快统一立场。其次,欧元区与美国等利益关系密切的经济伙伴以及IMF等国际救助者之间也应统一发声。第三,希腊等高负债国应坚决执行与欧盟、IMF等机构共同制定的财政紧缩和金融改革方案,若病情再次恶化,将进一步冲击投资者敏感的神经。第四,葡萄牙等国家债务危机的深渊到底几何,美国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敞口到底多大,都应当如实披露,否则在市场的猜疑声和“又一只靴子砰然落地”的警报声中,政策制定者的公信力将受到削弱。最后,目前欧美等国家采取的联手向市场提供美元流动性等办法可以暂时稳定资本市场情绪,但这种解一时之急的权宜之计不仅没有消除经济基本面的痼疾,且有掩耳盗铃和矛盾后移之嫌,欧美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切实考虑如何用中长期对策来治疗目前的慢性病。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近期在一个电话会议中就告诉笔者,私营部门需求不振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的重要原因,提振经济离不开短期和长期措施并举。

  适度挂挡

  IMF总裁拉加德最近撰文表示,与2008年相比,如今发达经济体所面临的挑战和政策空间已经不同,如今发达国家的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有限,银行业的挑战尚待解决,而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让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平均攀升了30个百分点。发达国家需要兼顾短期刺激经济增长及就业创造和中期财政整顿的政策目标,莫让财政刹车困住全球复苏步伐。过犹不及,对于“只顾砍钱、不顾就业”的做法,选民很可能会选择用脚投票,近期在美国就有两个政客“引火烧身”的例子。

  在8月初达成与民主党的减赤协议之前,共和党遭受了来自党内势力强大的保守派压力,要求增加减少赤字的烈度。当美国的债务上限风险警报暂时解除之后,美国的议员在国会夏季休会期回到了自己所在的选区,结果共和党内的两位党魁吃到了选民的闭门羹。

  华府高球名宿、国会众议长博纳(John Boehner)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高尔夫俱乐部参加两位共和党众议员的筹款活动,捐款人可以捐1万美元后同这几位议员下场打球,球场外则有很多游行示威者,他们的标语牌上写着“要工作,不要砍钱”,“民众利益高于党派利益”,惹得议员和富豪们打球也不清净。

  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保罗·瑞安(Paul Ryan)在其威斯康星州选区的办公室里也遭遇了不速之客。失业的选民闯进这位共和党政治明星的办公室,质问他今年为何违背惯例不再举行与选民的政策沟通会议,由于当时局面失控,这位华府素以砍钱著称的风云人物只能叫来保安赶走“上访者”。美国民主党人对于进一步采取刺激就业的举措自是不遗余力。奥巴马近期提出了4470亿美元的就业法案,并提出要在未来10年增加1.5万亿美元税收的主张来支付就业法案的耗资,他将在这些政策上与共和党进行博弈。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侧,政府开车“加档”来弥补私营需求萎缩的空间似乎比美国更小。欧元集团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日前表示,尽管经济增长放缓而且市场动荡,但欧元区政府难以进一步推出经济刺激措施。

  专家认为,其实兼顾短期经济增长和改善长期财政状况并不矛盾。林毅夫指出,兼顾两者的一个办法是把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用在消除提高生产力瓶颈的项目上,这样既可以增加短期的就业创造,也有助于长期生产力提高和税收增加。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欧美的债务问题仍将波澜频起,但经济基本面的主线并未大幅改变,多个欧美重要经济体还要面临大选到来前严酷的政治运作环境。欧美政策制定者驾驶越野车行进在崎岖路上时,如何挂挡和换档并找到中长期经济新增长点及新发展模式,将是考量其智慧和执行力的重要课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