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东盟:携手迎挑战合作创未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01:01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东盟友好年,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一周年。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和东盟11国领导人共同推动、11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于10月21日至26日在广西南宁举办。此次盛会意义重大,各国将在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加强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方面达成共识。这次博览会期间,还将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中国-东盟环保合作论坛、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等10多个高层次活动。

  自贸区面临“非关税”贸易壁垒挑战

  □记者 程群 熊红明 李斌

  南宁报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全面启动近两年时间,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已从之前的9.8%降至0.1%,双方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关税的壁垒逐步消除,但是合作机制不健全、通关和检验检疫环节过于复杂都阻碍了双方的经贸发展,双方“非关税”贸易壁垒仍为自贸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在10月17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上,有关专家建议,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加强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统一的标准,合力破解“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难题。

  “零关税”助推中国与东盟经贸快速发展

  在中国对接东盟前沿的广西,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影响让百姓感受很深。如今,在广西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来自东盟国家的特色水果,山竹、火龙果、榴莲、蛇皮果、番荔枝等品种一应俱全,价格也比实行零关税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以泰国水果山竹为例,原来市场上售价为每公斤70元左右的山竹,现在南宁市每公斤只花18元钱就可以买到。

  其实,早在2003年10月,中国与泰国之间就取消188项水果和蔬菜产品的关税,被称为是“用农产品轻轻推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一扇大门”。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运营和深化发展,中国和东盟贸易投资合作已大幅扩展至基础设施、能源、装备制造、轻工和金融等领域。

  2010年,在自贸区零关税的推动下 ,中 国 — 东 盟 双 边 贸 易 额 达 到2927.8亿美元。今年1至8月,双边贸易额达到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26.6%。中国继续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在中国加快投资东盟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也在中国兴建产业园,加大对华投资。继今年4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完成总体规划后,新加坡制造业产业园6月又在贵州省仁怀工业园奠基。在即将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将举行签约及揭牌仪式。

  伴随着“零关税”政策的普遍推行、各国市场和投资的开放,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趋频繁,呈现出规模扩大、互利共赢的特点,也推动双方在航运、物流等经贸各方面的合作从共识走向实践。

  非关税壁垒暗潮汹涌成自贸区发展障碍

  历经两年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绩斐然,作为惠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其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意义相当重要,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和东盟的投资贸易将更加频繁,但是非关税壁垒逐渐浮现等问题,未来仍可能影响自由贸易区的成效。

  “部分国家或许会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设置‘隐性壁垒’”,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指出,自贸区建成后,传统的“关税壁垒”将逐步被打破,一些同质化较严重的出口产品可能对有关国家相关行业造成冲击,相关国家很可能利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

  各国之间合作协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安特蓬说,以泰国水果出口中国为例,由于各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运送货物的车辆不能在东盟各国间自由穿行,现在大多通过海运或从越南等国中转,大大增加了成本。“自贸区建成后,大量泰国水果要进入中国市场,泰国亟需打通便捷的陆上通道。”

  云南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博士赵姝岚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已经有近两年,但目前各成员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商会负责人普遍不了解其相关政策,不会争取原产地关税优惠。

  “在面对市场开放,打造新产业链方面,多数行业还没有对接,双方产业之间缺乏了解,行业商会之间缺乏沟通,缺乏自由贸易区行业发展规划。”赵姝岚说,目前,双方贸易市场方面开放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

  完善中国与东盟间沟通机制合力破解“非关税”障碍

  针对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的贸易壁垒,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与东盟双方都应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有效对话和统一的标准体系,加强进出口管理机制的完善,合力破解“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障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沐表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从来不担心有不同意见存在,关键在于加强交流合作,求同存异促进互信。”由于东盟各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各级政府应该及时了解东盟各国的技术标准的制定、检验检疫制度制定和实施的相关信息。

  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指出,尽管自贸区发展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区域内各方应充分把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作用,携手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下,与东盟国家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开展民间对话交流,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作用。

  东盟智库代表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副院长宋春奔说,中国与东盟各方都要关注有关“非关税”壁垒方面的信息交流及相关工作,由此共同消除非关税壁垒。双方应在农业信息技术、人力技术、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强合作。

  金融合作在欧美债务危机中逆势突围

  □记者 王秋凤 南宁报道

  去年以来,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危机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加强金融合作的呼声日高,令各界颇为关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金融领域的精诚携手,如何在危机中实现“抱团”发展,逆势突围?

  危机当前中国—东盟金融界“抱团”取暖

  过去3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中国—东盟贸易额从1991年的8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928亿美元,规模扩大37倍;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711亿美元,同比增长25%。

  如今,当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发展再次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众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金融界人士依旧将“合作”当成了最为重要的应对之道。

  在一次主要由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银行界人士参与的金融合作论坛上,柬埔寨联合商业银行总裁任瑞生曾对他的同行们说,信任危机接连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欧洲发达国家接连发生并向意大利和西班牙扩散,同时美国和法国的国家信誉也因此受损,这充分说明“依靠过度负债运行的经济体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应该从发达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上学到一些经验”。

  任瑞生迫切地向同行们表达了合作的愿望。他说,在当前这个时刻,“我们更需要具备互信的精神,让我们 直 接 的 合 作 变 得 更 加 直 接 和 简单。”他甚至还提出,希望人民币在作为“外汇中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议中国能够在金融方面考虑和柬埔寨进行合作。

  马来西亚C IM B银行区域运营官柯伟仁分析,虽然目前亚洲对欧美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在减弱,但欧美债务危机使得美国深陷其中,欧元区也被预期在未来保持弱势,仍将对亚洲经济产生影响,亚洲金融市场也将遭受重创。但对于未来,他依然表示乐观:“我们有更高的选择度,来实现亚洲经济的‘软着陆’。”他说,目前扩大亚洲内部以及亚洲与外部的金融合作“依然有很多机会”,尽管每一个东盟国家都很小,但加在一起依然是“很大的力量”。

  中国国内银行界人士同样对与东盟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用生指出,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就加强与区域内各国同业的金融合作与创新做了大量工作,未来各方还可以进一步延续在能源、矿产、粮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中小企业、民生发展等各个领域内的融资合作,“合作空间十分巨大,前景十分光明”。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助理袁兴永则诗意地表示,中国进出口银行希望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与投资合作的美丽画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走向“蓝海”尚需时日

  在各个领域的金融合作进一步扩大、为整个中国—自贸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区域内客户提供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服务……这是不少金融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勾勒出的未来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宏伟蓝图。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中国与东盟这样的金融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目前的金融合作依旧处于“试水”状态,要真正走向合作“蓝海”尚需时日,目前依旧面临多重掣肘。

  袁兴永明确指出,当前中国—东盟区域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根据袁永兴的观点,当前中国—东盟区域金融供给存在四大不足:一是存在区域性融资服务缺口,融资工具单一,且各国债券交易费用高,降低了二级市场的流通性;二是缺乏统一高效的资金结算系统,退市资产管理、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创新不足,交易成本偏高;三是存在区域性管理服务缺口,各国征信系统尚不完善,与现实需要尚有差距。四是缺乏区域银行和债券市场,货币互换合作尚待加强。

  同时,还有专家对当前中国—东盟内部资金依旧需要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自给性不足的状态深表忧虑。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来自日本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贷款占泛 北 部 湾 地 区 外 债 总 额 的 比 例 在17%至67.8%之间。袁兴永认为,在国际金融机构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这种依赖外部资金供给的模式已不可持续,更不能适应泛北部湾国家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进出口银行经济研究部副总经理代鹏则提醒,当前国际储备货币泛滥,各国企业家、银行、政府应警惕物价上涨压力导致货币汇率波动,从而对跨境贸易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存在着升值倾向的货币而言,更需要认真考虑对冲工具。

  此外,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金融服务所面临的不同的法律体系也给合作制造了障碍。有专家提醒,在未来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过程中,法律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否则将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加强沟通合作方能共赢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主体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不少政府官员和业内人士认为,加强沟通或是当前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情况下实现逆势共赢的最好方式。

  作为中国—东盟合作桥头堡,广西一直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方面热情颇高,不仅积极将首府南宁打造成“中国—东盟区域金融中心”,本月22日还将在南宁举办第三届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在8月举办的第六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金早就特意对这一论坛进行了推介,呼吁各方支持推动这个交流机制的常态化,使之成为泛北部湾各国乃至中国—东盟之间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和交流渠道。

  汪小亚则提出,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国与东盟国家央行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东盟和中国央行在反洗钱和货币互换领域的合作,比如开定期的会议,共同的探讨一些关心的话题等等,通过这种合作,进一步促进和合理推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金融合作。

  袁兴永建议,要尽快建立适应区域内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他说,要加快制定区域内金融行业政策,扫除制约的制度和障碍,在贸易融资、汇率避险、支付结算等方面,突破现有框架束缚,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条件;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各国经济发展,以及企业从事跨境贸易与投资活动的实际需求、现实困难,研发金融工具。

  代鹏指出,为应对美欧债务风暴,各国央行之间必须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商业银行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加大代理行设置力度,减少货币的流通清算环节,提供资金流通的便捷途径。同时,他还建议发展新型的金融工具,对冲化解相关风险。

  同时,还有专家建议,北部湾和东盟地区有必要建设离岸金融设施,使得人民币和相关的地区,能够在现有金融体制下,获得更为有效的流通及使用。

  试水两年东盟人民币国际化成效显著

  □记者 王秋凤 南宁报道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在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动作频频,不仅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完成了此项政策由少部分地区试点至全国铺开的历程,同时回流机制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颇令业界瞩目。

  东盟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第一站。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水两年,主要结算对手即为东盟国家,对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认为,尽管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东盟国家面临多重瓶颈,但前景依旧可期。

  看过往:人民币国际化试水东盟两年成效显著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我们需要驾驭和跟上这一潮流”,在今年8月在南宁举行的第六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泰国泰华农民银行高级副总裁胡锦通说。

  自从2009年7月东盟和港澳台地区一起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首批境外试点的区域以来,东盟便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第一站,各方对东盟在跨境贸易结算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而两年来,人民币国际化东盟“试水”确实不负众望,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0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达2158亿美元,占东盟贸易总额的97.6%。同时,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也保持了较快的势头,累计直接投资已突破110亿美元大关,直接投资占95%以上,中国已成为东盟国家重要的外部投资渠道。双方经贸合作的加深为人民币走向东盟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广西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获益匪浅。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6月广西试点开始至2011年6月末,广西累计办理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超过290亿元,特别是货物出口人民币结算量已达216亿元,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量的27%。

  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总裁黎晓静认为,自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以来,尽管仍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仍在向纵深推进。2011年上半年,境内各家商业银行办理的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已达到9576亿元人民币,约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8%。同比增长13.3倍;投融资项下跨境业务量已达到1338亿元。黎晓静认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跨境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东盟等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新内涵。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实施令不少致力于参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企业获利颇丰。从事进口生意的广西金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阮锦贤告诉记者,由于人民币持续坚挺,公司在东盟国家的不少贸易伙伴都倾向于利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这不仅减去了不断换汇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必再冒汇率随时变化的风险。

  析现状:“三重瓶颈”制约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东盟

  专家认为,目前在东盟等金融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兴经济体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依旧面临“资金池”不足、避险产品缺乏、回流渠道受限等三重瓶颈。

  首先,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资金池”仍需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业务量大部分集中在进口,出口较少,通过投资等方式流入东盟的人民币也颇为有限。在当前东盟对中国贸易存在逆差的背景下,东盟国家获取的人民币有限,这导致一些我国与东盟之间的人民币结算面临头寸不足窘境。

  同时,人民币在境外缺少丰富充足的汇率避险产品,海外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收益率也相对较低,使得东盟企业持有人民币意愿依然偏低。一家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外客户持有人民币头寸,目前情况下除了支付给中国的客户,只能拿在手上,流动性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客户以人民币结算的意愿。而中国与东盟国家高端金融人才的缺乏令区域内人民币汇率避险产品创新进展缓慢。

  还有专家提出,目前中国仍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虽然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可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及Q FII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境外投资者开放了境内资本市场,但是审批和额度限制使大多数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受限,制约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

  宗良指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走得出”,二是在海外“能转动”,三是“能回来”。从目前状况而言,这三方面虽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需要进一步推进。

  展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东盟前景依旧可期

  尽管当前人民币走向东盟依旧面临多重瓶颈,但业内人士还是对人民币国际化前景表示乐观。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预计,到2015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规模将达到6万亿人民币。毫无疑问,这将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专家认为,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继续向纵深发展,回流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宽,区域内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进一步丰富。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和商务部分别发布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和《商务部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以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依法来华开展直接投资活动。摩根大通分析称,这无疑是中国为促进人民币全球流通成为一个完整循环而做出的努力,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入下一个阶段。

  此前,在8月举行的第六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汪小亚明确表示,中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境外机构依法持有人民币的有效的回流渠道,提供合理的保值渠道,逐步建立人民币资金跨动流域里面的循环的路径,不断深化中国和东盟地区金融市场合作。

  快速发展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点燃了区域内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的热情。目前,汇丰、摩根大通、花旗等全球性的银行都在推出人民币的结算产品和服务,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内的银行来说,要在未来的金融世界中占住先机,创新成为必由之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