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启示录:蓝色之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1 17:00 来源: 《中国慈善家》
《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一线希望,它预示着,也许所有的一切都还不晚
文 | 本刊记者 祝小霖
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上,海风轻拂,掀起层层波浪。“有一天,一个第一次看见大海的孩子问我,这就是大海吗?大海是什么呢?”……这是法国纪录片《海洋》开始时的场景。这部由法国著名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和雅克·克鲁索(Jacques Cluzaud)共同执导的作品,将镜头深入到人类难以企及的海底世界,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被遗忘的海洋,一个拥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富庶和充满活力的海洋。
在《海洋》上映之始,该影片就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录片票房成绩。这部号称“史上最昂贵”的纪录片,耗资5000万欧元,耗时5年,它以大胆的手法和独特的视角,让观众享受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深海体验。而最近,它也登陆中国,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海洋的魅力。正如贝汉所说,这部影片希望通过对“美”的展示,唤起人类对环境和生物的关注。
没有对海洋生物的解释,没有任何煽情的言语,导演用无声的镜头记录了一个真实的“魅惑的世界”,而“在这黑暗深处,有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王国存在,这就是海底”。影片中,两位导演用最直白的语言呼吁:“台风来的时候,人们会齐心协力共度难关,难道就不能为了保护大海而携起手来吗?”他们提醒着人们要保护这片占地球领土70%的水域,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不希望“丰富的自然成为过去一个久远的梦”。
用摄像机书写自然史诗
随着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和《喜马拉雅》的享誉全球,一位纪录片大师也宣告诞生。对于贝汉而言,即使25岁就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但纪录片为他赢得的声誉也是不可替代的。贝汉对纪录片情有独钟,他认为纪录片“最为真实”,而他的拍摄目的就是“获取真实,获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间”。
2006年,贝汉在《自然》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海洋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将在2048年消失。而正是这一令人警醒的数字,使他将保护环境、保护海洋的理念深深植入了《海洋》这部影片之中,“我们拍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指责世界的某一部分,我们关注的是海洋生物的情绪和情感,观众会在享受自然之美的过程中体会到环保的价值。”
而《海洋》的另一位导演克鲁索,则早在拍摄纪录片《迁徙的鸟》时就开始与贝汉合作,2002年,两人还联合导演了双环幕电影《天地之旅》。自此以后,克鲁索就参与到了《海洋》的写作和拍摄过程中,在他看来,海洋是非常神秘的,“我们想提醒大家关注海洋中动物正在面临的减少和灭绝。”
其实,有关海洋的纪录片,观众并不陌生。早在1956年,被称作“法国海之父”的生态学家雅克-伊夫·古斯多(Jacques-YvesCousteau)就拍摄了一部关于海底探险的纪录片《寂静的世界》。因为深入海底全景记录了海底的生态奇观,使得这部影片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甚至还获得了196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以海洋为主题的影片层出不穷:1995年由美国导演格雷戈·麦季理斐(GregMac Gillivray)执导的《生命海洋》也是一部反映大海的纪录片,它在呈现海底美丽与神奇画面的同时,更加侧重表现了人类与大海的息息相关,因为“大海是生命之源”;法国最著名的影人之一吕克·贝松的《碧海情》则是一部蓝色影调的电影,其中的海洋代表着一种生活状态,当然,影片也不乏对人类文明扩张海底世界的剖析;而“世界之王”詹姆斯·卡梅伦执导的《深海异形》展现的则是海洋世界的神秘——海底是一个产生异形的世界。
但是,《海洋》可以说与之前同题材的影片完全不同,导演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带领观众去领略那个精彩又真实的世界。提及影片所表现的主题,贝汉曾表示,“在这部影片里,我既想为海洋唱赞歌,又想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海洋。实际上,海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也正是我在电影中想要表现的。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激进的电影,但我希望这是一部能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的影片。”
影片的拍摄时间长达五年,动用了12个摄影组、70艘船,并在全球54个地方进行蹲点,拍摄了超过100个物种,取得了总时长超过500个小时的素材。另外,为了展现前所未有的海底景象,剧组还采用了新一代的高清摄像机,携带35mm摄像机的迷你直升机、海底升降机等,创下了迄今为止制作费最高的纪录片纪录。对此,克鲁索表示,“我们这么做并不是简单地解释这些生物的行为,也不是传达一些大自然的信息,我们想要为观众制造更加强大的情感反馈。”
《海洋》的成功在于它的真实。影片中的主角就是那些海洋生物,而海洋则是整部影片的背景,导演有意以一种“身在其中”的视角,引领观众成为海洋生命体系的一部分。“《迁徙的鸟》让我们第一次实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那就是在3000英尺的高空和鸟一起飞翔。而这次的《海洋》也是一样,我们并不是以观察者的目光去看海洋世界,而是像它们的同类一样,在海洋中一同穿行。”贝汉说。
在该片的拍摄过程中,克鲁索认为最宝贵的因素就是时间。“让海洋里的生物对我们失去戒心并接纳我们,花费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耐心地等待着自己成为海底世界一份子的那天到来。”而贝汉则表示,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把一切都准备好,去捕捉美好的瞬间,“如果你真正喜欢一件事情,你会一直期待这件事情的出现。当它在你的等待中出现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你最终捕捉到那精彩的瞬间时,你会感到无比的畅快。”
环保启示录
“灭绝了,灭绝了,也灭绝了,”这是《海洋》里的一段旁白,“告诉你的孩子们吧,世界上有过很多存在,却不被他们所知道。”短短的几句台词,配合着画面中所呈现的“海洋灭绝生物博物馆”的场景,观众会不禁唏嘘:海底的生物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却在最近仅仅几十年间就消失殆尽了。无怪乎导演在影片中呼吁,“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些生命。”
《海洋》中还有这样一组镜头:鲨鱼被割去鱼鳍后扔回海里,鲜血立即染红了蓝色海域;海底出现了渔网、垃圾,甚至超市的购物车……虽然影片中的这些画面都采用了特效技术,但血淋淋的事实却真实存在。今年6月,国家海洋研究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一个初步报告显示,全球海洋情况的恶化速度远超过之前预估,而早在2008年7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就发布报告称,美国海域近一半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状况。
由于人类对海洋恣意地利用,海洋生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贝汉和克鲁索才决定用最真实的画面向世人述说着保护海洋的重要性。贝汉认为,虽然海洋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但这并不代表人类可以随意地破坏,“海洋是渔业资源的宝库,但这个宝库总会有取光的一天。直到来到海洋,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也许只有这种经历,才能真正地敬畏自然和善待自然,才能真正开展环保活动。”
在看完《海洋》之后,海洋守护者基金会创始人保罗·沃森(Paul Watson)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热切希望的是,《海洋》能够激励和创造一种意识——我们要了解海洋的珍贵,要保护海洋。”唤起人类携起手来应对濒临生物灭绝所产生的危机,正是两位导演拍摄意图之一。在影片上映之初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的时候,贝汉就说过:“我们只是表演者,我不会自命不凡,更不会说教。《海洋》是我们劝服的方式之一,我们应立即做出反应保护海洋,否则,人类将走向无法忍受的孤独境地。”
而克鲁索认为,这部电影的魅力更多的是在感染力上,看过这部影片之后,人们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感情,“面对平时我们在饭桌上吃的东西,你可能没有感情,但是当你看完这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之后再去看鱼,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他觉得,正是这种感染力引导着观众开始关注海洋问题。
《海洋》不仅向观众展现了海底世界的真实情景,同时也开启了人类认识海底世界并萌发出海洋意识的一扇窗。贝汉对海洋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他认为关键还在于人们是否立即采取行动,“海洋虽然是丰富的,但我们已经使它流血,将它肢解。不过如果我们想的话,事情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事实上,许多与《海洋》类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拍摄之时,就已经被赋予了不可缺少的社会价值,正如贝汉对《海洋》的评述,“我们希望这部影片能够让所有的人变得敏感起来,意识到保护我们的大海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国际自然电影电视节主席帕萨·萨拉斯也曾这样论述过自然类纪录片的价值:“自然类影片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生物的微观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因此,纪录片带给观众的,除了贝汉所说的“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有一种人文精神,能够使观众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说,《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一线希望,它预示着,也许所有一切都还不晚。正如影片结尾时所希冀的那样,“对于我们而言,物种的多样性必不可少,现在醒悟还来得及。在这几百万年间,大自然几经磨难,坚定地相信吧,大自然的力量。”和海洋一样,《海洋》终究也会归于平静,而留给观众的,却将是对这个未知世界最美的回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