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11之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1 17:02 来源: 《中国慈善家》在这一巨大灾难“十年祭”之际,我们没有选择重新揭开那些遇难家属的心灵伤疤,而是决定审视与此相关的慈善机构,是否履行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文 | 本刊记者 徐赫
在美国纽约州的曼哈顿岛上,秀丽的哈德逊河孕育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繁华。200年前,林肯对黑人大声宣告:“我们自由了!”此后100多年间,北美本土再未见战火硝烟。然而,十年前,2001年9月11日上午8时,许多美国人还没来得及在电话上划拨出当天的日期,一种只能在电影中见到的恐怖场景就已经悄然而迅速地展现在他们眼前,或者说,直接发生在他们身上——伴随着剧烈燃烧的火焰和惊天的爆炸声,一架波音747飞机横插进了双子大楼。
巍峨耸立了半个世纪的世贸中心里,绝望、恐惧夹杂着些许的慌乱。一些人被求生欲望冲昏了头脑,妄图从大厦中跳出逃生,留在楼内顶层的人则被浓烟和烈火阻断了去路,在等待救援的同时,他们已经想好了要做的最后一件事。
“我想我很好,我不知道能不能离开这里,我只想让你知道我是多么爱你和孩子。”这句已无从得知究竟出自哪位父亲之口的遗言,曾让无数美国人潸然落泪。
9点59分,双子楼轰然坍塌。整个纽约、整个美国、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据救援过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共有2189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次日,全世界都不约而同的为这2000多名罹难者默哀。
一时间,悲痛笼罩着北美大陆的天空,就连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阁僚也参与了救援善后工作。这个时候,一些慈善机构也纷纷站了出来,在世贸中心的废墟旁,经常能看见穿着印有自己口号的个人或基金会成员站在纽约街头,手捧箱子向来往的行人请求“帮帮他们吧”,这些募集来的善款据说会全部用于帮助在9·11中受伤的人和遇难者家属,或是用于制造纪念品和建立灾难博物馆。
“我的孩子经常会把平常用的零花钱捐出去。”纽约一位小学生的母亲说,“如果有人在路上或者学校里请求他为9·11遇难者捐款的话。”国家灾难引发的集体悲痛感,使以9·11之名进行的任何善款募集活动,几乎都是有求必应的,但由此,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酿造了另一场“灾难”。
不好管的捐款
9·11事件过后一个月,救援工作仍在进行的同时,一则新闻出现在了美国报纸《每日电讯》的头条:美国红十字基金会于10月31日宣布,该组织已筹集捐款5.47亿美元,并停止继续接受为9·11恐怖袭击事件提供的捐款。
美国红十字基金会表示,由于事先缺乏充分的准备,短期内涌现出的大量捐款着实让整个红十字会总部忙乱了一阵。按照红十字会的规定,为9·11事件筹集的捐款只能用于援助在该事件中伤亡的人员及其家属,而不能救助感染炭疽的病人和那些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袭击中伤亡的人。这个规定招来了广泛质疑,舆论纷纷批评红十字会没有妥善使用捐款。
为平息公众的怨气,美国红十字会解雇了当时的首席执行官伯纳丁·希利(Bernadine Healy),正是她主张为9·11创建专门的自由基金,并规定该基金只能用于援助该事件的受害者。临时首席执行官则在2001年10月31日表示,他将把余下的2.74亿美元用于救援炭疽感染者和今后的援助工作。通过次年的美国红十字基金会的税务报表,公众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2.74亿美元捐款的流向,其中大部分捐给了纽约一家医院里在9·11事故中受伤的人群和遇难者家属。
2003年,美国政府拟在原世贸中心已经荒芜的遗址上建立一座博物馆,以纪念在1993年2月26日和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中逝去的近3000名受害者,博物馆最初的预计建造成本为5亿美元。同年5月,世贸中心基金会成立并开始融资,尽管它是美国建国以来成本最高的博物馆,但截至2006年,仅仅三年后,它就已基本完成5亿美元的融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个人或公司的直接捐赠。2011年9月11日,该博物馆正式向遇难者家属免费开放。
转眼10年过去了,曾经的悲痛似乎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很多经典案例却让人们难以遗忘那个特殊时期的“募捐热”,其中有些案例更是让美国慈善环境背后的更大漏洞赤裸裸地现了原形。
行善还是行骗?
凯文·海德(Kevin Held)是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小镇的居民,几年前,他的身份还只是一个自由勤杂工,但现在,海德同时担任着几家由他发起的为9·11募捐的基金会主席职务,并住进了一栋装修精致的房子里。
说起海德身份的转变,还得追溯到2003年。当时,他产生了一个想法:用9·11事故中遗留下的布料和殉难者的衣物等制作一床大被子,被子制成之后能覆盖住半英里的范围。以做被子的名义,海德一方面到学校鼓励学生们捐款,同时以20美元一件的价格向警察局兜售T恤,最终筹得70万美元的善款。
如今,募得的70万美元已经被海德花的一分不剩,其中有超过27万美元进入了海德及其家人的腰包,或被他用来装修自己的住宅,而迄今,人们却连被子的一个角也没见到。当美联社记者问海德被子做到什么程度时,他表示,因为经济紧缩,自己已经停止了该计划。
然而,据一张美联社提供的税收报表显示,自2004年开始,海德以制作被子为由,每年花费17万美元用于各处旅游,且大多数时候都带着他的两条爱犬。此外,海德每年还发给自己高额的年薪、医保、汽车补贴等共计17万美元,另有4万多美金用于办公室租金,而事实上,多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私人住宅的电邮地址和电话号码作为基金会的联系方式。对此,海德表示,之所以花很多钱装修自己的家,是为了“显得正式些”。
与海德有着相同“发迹史”的还有卡尔·凯斯(Rev. Carl Keyes)。在离世贸中心废墟不远处的一座天主教堂里,凯斯建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组织,宣称帮助和照顾那些9·11遇难者家属。但是,自从2001年收到67万美元的捐款之后,凯斯就再没报过税,当有媒体记者找到他时,他一直强调自己真的没想到可以募集到那么多钱,“这和我在教堂时一年所收到的捐款一样多。”
现在,凯斯已经接到了驳回免税的申请,在此之前,他一直对外界声称捐款都用在了公益事业上,自己属于义务工作。但其税表却显示,2001年他支付给自己慈善机构董事的金额总计近9万美元,其中,在募款的最初几个月,他本人及妻子就拿到了3万余美元的董事会薪水。
教训
“这是一个骗局吗?”美联社记者曾多次向类似海德和凯斯这样挥霍捐款的人发问。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说,但我把它叫做一个骗局或一个聪明的计划。”纽约市长,同时也兼任着世贸中心纪念基金会董事长的彭博说。
美国有媒体指出,这些无法说明善款去向的机构和个人,都是在9·11事发后的几个月内,以为9·11受害者募捐的名义收取善款,其后再到教堂、学校或警察局等场所进行演讲,或推销他们的“慈善计划”。这些人往往对外声称将把捐款用于帮助遇难者家属,或者制造一些有意义的纪念品出售,再将所获资金捐给受助人。但当善款多起来之后,他们却无法拿出最终的成果,而捐款也不知去向。
事实上,美国几乎每户家庭都会仔细追溯自己每笔捐款的合法性,及其用于何种目的,这么做可以从根源上防止一些捐款“不得善终”,并尽可能地让钱流向它们该去的地方。然而,9·11捐款的情况却很不一样,因为它打着“史无前例大灾难”的烙印。
也许这烙印实在太过沉重,经历过血雨腥风后的美国人都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回避的恐惧,并产生脆弱、悲伤、痛苦等心理,而正是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素有的深层追踪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美国基金会中心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共有超过700个非营利组织以9·11名义募集过善款,其中大部分符合法律规定,但还有三分之一的组织在10年后的今天依然无法给公众任何结果,或者无法清晰阐述钱究竟花在了哪里。
2011年9月11日,9·11十周年的祭奠日,耸立于“归零地”的殉难者纪念堂涌入了大批遇难者家属。之后,一些绝密文件和资料也被公诸于众。听完当年遇难者现场留下的电话录音,有些人不禁泪水涟涟,一个名为“NDS”的美国慈善组织声称要将这些录音整理成一个合集,再以电影的方式还原。据说,该组织的发起者正是一名殉难者家属。
修复那些感人的声音,还原那些震撼的画面,固然不失为铭记灾难、祭奠亡者的绝好方式,然而,在灾难之后,如果缺乏对慈善行为的有效监督,则很可能使得一份份善意沦为某些“有心人”的工具,而这不仅是对每颗爱心的践踏,更是对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