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拖13,“首富村”能不能共富——并村与转型考验华西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7 19:05 来源: 南方周末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如何让新并进来的周边13个村的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首富村”华西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难题。
转型:去工厂化
海运海洋工程、金融、低空旅游,甚至航空公司,这些是未来为华西创造财富的新产业。
靠村办企业发家致富的华西,却计划在2015年末,让工厂在村内基本消失。
“未来的华西村,第三产业应该占据大头。”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在华西的产业结构中,钢铁行业长期占据龙头地位,其收入一度占华西总收入的60%-70%。
对谋求“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型”的华西而言,金融海啸却成为了转型加速剂。
2008年后,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且因高能耗高污染而屡次成为宏观调控的对象。吴协恩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先后关闭了八家相关的企业,其中包括一家年销售达7个亿,利润依然有20%以上的线材厂。
据华西钢铁公司总经理杨永昌介绍,自2003年以来,华西钢铁就不再扩大产能,而是将目光盯上了产业链的上游——海运海工。
华西龙凤广场,早期的做工比较粗糙,凤经常被游客误认为是鸡。华西村,处处都是吴仁宝设计的“不洋不土”的建筑。 (南方周末记者 陈新焱/图)
据他介绍,目前华西村仅“棉花仓储”就达100万吨;在江阴的长江边上,有华西村的2座“化工码头”泊位;因运输铁矿石,华西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宝力海运有限公司”,目前拥有5艘远洋运输散货船,2010年又新购了8艘货轮,十二五期间新船交付使用后,年运输能力将超过400万吨,将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远洋船舶运输企业。
而进军海洋工程,则是华西的又一创举。据2010年才刚刚成立的华西海工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晋介绍,由于入行资金和技术门槛非常之高,这个行业长期被大型国企垄断,但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这一块的市场前景却非常之好。看准这一机会的华西集团去年投入十多亿,购买了一艘4500吨的全回转起重船,并且拿下了港珠澳大桥的订单。
此外,华西村的触角还伸到了金融业。从2005年开始,华西村先后成立了投资担保公司和典当公司。目前,华西村已有7家参股上市公司、5家银行和证券公司,另有深圳、山东等十余家拟上市企业中,也有华西的股份。
2011年10月8日的村庆开幕式上,华西村对外宣布了未来将重点打造的十大项目,除了上面提到的远洋物流、海洋工程和金融以外,现货交易、能源开发甚至航空公司、低空旅游等也并列其中。
2010年夏天,华西村花费9000万元,从美国麦道和法国欧直分别购买了一架直升机,又花1000多万元修建了停机坪。舆论一时哗然。外界所不知的是,华西其实正在悄悄进军一个新的行业——低空旅游。
吴协恩介绍,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开放3000米以下空域的试点,这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如果等到市场开放再动手就晚了,华西现在是提前做准备。”他说。
在吴的设想中,将来游客到华西,不但可以空中看华西和江阴,还可以“南看苏锡常、北看通泰扬”。
不仅如此,吴协恩还雄心勃勃,准备涉足航空产业。据他透露,不久前,华西村刚刚拿到了通用航空公司的执照,这意味着,华西还可组建自己的航空公司。
目前,华西直升机已有一个10人团队,包括飞行员、机务、安检等,航线主要是以停机坪为中心,半径4公里范围——也即华西村内。只是,这个项目的收费更贵——一人一次1000元。
信奉实用主义哲学的吴仁宝在华西金塔上摆四尊塑像:财神、寿 星,天官和老子,供游人膜拜。 (南方周末记者 陈新焱/图)
为什么扩村
所谓并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合并,而只是完成土地的流转。对于华西村而言,关键是获得了土地的统一经营和规划权,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举“共同富裕”旗帜的华西村,随着328米高楼的建成,陷入了争议之中。
自2001年以来,华西村开始实施并村计划,周边的13个行政村陆续并入,被分别编号为华西一村到十三村,而原来的华西村,则被称为华西中心村,14个行政村共同组成“大华西”版图。
这是个史无前例的举动。华西村的面积从原来的0.92平方公里,扩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也从近2000人增加到了3.5万人。
不过,所谓并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合并,而只是完成土地的流转。13个行政村的村委会,仍存在并独立处理村务,土地的所有权也仍归属原集体经济组织。华西将此称为“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对于华西村而言,关键是获得了土地的统一经营和规划权,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据分管华西村土地的副书记吴蕴芳介绍,并村计划实施后,华西即在更大范围内布局生产,专门规划了一个8.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原来的华西村,耕地已只剩800多亩,并村之后,增加到了28000多亩。
现在,大华西将未来的布局概括为三句话:山北粮仓——主要发展农业;中间天堂——村民集中居住;山南钱庄——主要发展工业。
换而言之,这是一场由华西村主导的大规模农民上楼计划,通过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华西的产业“升级”。
打造观光农业,是华西村转型发展旅游的重点工程之一。 (南方周末记者 陈新焱/图)
共富:非均富
并入大华西之时,周边村民们无不憧憬着“家家别墅,户户汽车”的华西村式的生活,但村民们很快便开始失望。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并入大华西之时,周边村民们无不憧憬着“家家别墅,户户汽车”的华西村式的生活。但村民们很快便开始失望——原华西村村民的别墅、汽车的发放,是依靠其在华西集团中的股份分红等形式实现的,但新并入的村民并不享有华西集团的股份,自然也不能享受分红。
华西集团在并入的村子上建设了多家占地庞大的工厂,这需要对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农民进行大规模拆迁——拆迁费用依据原来房屋的质量进行评估,大约每平米300-700元不等。
与此同时,华西集团还选址集中建设了连片的乡村别墅和公寓——但这些房屋均需要农民自己掏钱购买。起初,每套3房别墅的价钱为15万元,但现在已经涨到了60万左右。这些房屋仅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房产证。
“我自己盖的一套2层房屋,按照华西的拆迁价格算下来,顶多才能合八九万块钱,如果去买一套华西集团盖的60万一套的别墅,上哪去凑剩下的50万?”华西二村的一位李姓村民向记者抱怨,至今在华西村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后并进来的村民,买不起新房。
不过,对周边村的村民来说,并村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
按照协议,华西村每年需向周边村支付1500-2400元/亩的土地租金,同时,每个人口每年发放300斤大米(作价1元/斤,从村民手中扣钱),为60岁以上的男村民及55岁以上的女村民提供每月150元的保养金等。而被并入周边村,拿到土地租金后,除去村集体开支,剩下的钱再分发到个人。
在华西九村(原名彭蒿村),63岁的村民周秀云告诉记者,她一年分到手的只有四百多元,不过,现在不用种地了,他的丈夫可以专心打工,收入比往年略有增长。
这个离华西中心村15分钟车程的小村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和绝大部分苏南村庄一样,村民们有的在集体办起的工厂中上班,这个村的主打产品是化妆品,有的则走南闯北,当起推销员。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村里集中开始改善住房,基本上家家都建起了两层的小洋房。
不过,好光景没有维持多久,1990年代初,集体改制,化妆品厂纷纷被转给私人,而随着宝洁等国际巨头的进入,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受到强烈冲击,这些化妆品厂多数破产。周秀云介绍,此后,村民们多开始外出打工。彭蒿村也就此陷落。如今,行走在村庄的主干道上,静悄悄的看不到什么人,建于十几年前的二层洋楼,在风雨的吹蚀下,已然难掩破旧。
正因为如此,2004年,听说可以并入华西村,几乎无一人反对。但现在,村民们开始有一些不同声音,这些声音随着华西新大楼的不断增高而增大,一些村民甚至说,华西有这个钱,还不如提高大家的福利呢。
周边村民的抱怨,也招致中心村民的不解。在他们看来,自己当初也是苦出来的,新村民要是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同样很不公平。
按照华西村自己的统计,并村计划实施8年来,华西村为大华西支付铺路修桥、绿化植树、粮食补贴、老年保养金等各种费用,已有10亿元。
原前进村支书,后并入华西村,担任大华西副书记的吴蕴芳坦言,如果她是吴仁宝,她“肯定做不来”。
僵持之下,财富悬殊的社会分层在华西不可避免地产生——最上层的是中心村村民,年入数以百万或千万元计;中间是新村民,或打工或找机会“发家致富”;最底层的是外来打工者,租房或住集体宿舍,月入数千元不等。
这样的景象,在每晚的华西村广场上一览无余:入夜,当地村民伴着巨大的音响,翩翩起舞,从周边工厂骑着摩托车、自行车赶来的工人们则兴趣盎然地在周边围观,偶有几个胆大的,加入跳舞的人群。但大多数人,脸上则没有任何表情。
对于扩容后带来的冲突,华西村的领导们不是不清楚。“华西发展到今天,面临一个新问题,就是稳定。”新书记吴协恩表示,“共同富裕要一步到位不现实,在满足基本保障的情况下,要富还得靠自己,要循序渐进地来。”他说,“‘共富’不是‘均富’,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坐享其成。”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