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不扶持的逻辑周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09:1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周飙

  自从门户开放以来,就时常有人惊呼外来文化之冲击,或哀叹本土文化产业之衰微和不争气,而在经历了多年经济增长之后,与其它部门的蓬勃兴旺相比,文化产业的萎靡不振,就更显得格格不入了,所以难免有人要问,该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是不是该下点力气扶持一下?还有更富底气的:什么时候咱们也对外输出点价值观?

  这些问题都问错了,要知道,如同饮食和服饰产业一样,文化是个你最不需要担心如何让它繁荣起来的产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普遍、强烈且根深蒂固,它深植于我们的人性之中,只要给它一点土壤和空间,便无处不在蓬勃生长。

  真正需要担忧的,是那些人口稀少、语言孤立的社会,而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庞大人口的大型都市,拥有官话(8.7亿人口)这一头号大语种,还有吴语(0.8亿)、粤语(0.7亿)、闽南语(0.5亿)等大语种,以及普通话(12亿)这个头号通用语的社会,是天然的文化沃土。

  综观全球,凡拥有五千万人口以上大语种的语言文化群体,都拥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和颇具影响力的地区文化中心,以电影为例,印度拥有世界产销量第一的电影产业,其以印地语为主的宝莱坞举世闻名,但印地语人口其实还不到3亿,所以12亿人口的印度还有两个不大为外人所知的电影中心:孟加拉语的陶莱坞和泰米尔语的考莱坞,而这两个语种的规模分别为1.7亿和0.7亿。

  另外,西班牙语的墨西哥,葡萄牙语的巴西,斯拉夫语的俄罗斯和南斯拉夫,突厥语的土耳其,阿拉伯语的埃及,都拥有各自兴旺的影视业;埃及电影一度成为其第二大出口商品,开罗方言甚至因此而取得了阿拉伯世界标准口音的地位;人口1.5亿的尼日利亚没有压倒性的大语种,但它的四五个一两千万规模的中等语种,也支撑着一个被称为瑙莱坞的生气勃勃的电影产业。

  文化产业之所以如此容易发育和繁荣,是因为消费者的筛选底线非常低,正因为需求太迫切,所以在没有更好替代品的时候,再粗制滥造的劣质品也卖得掉,这一点,只要看过几部千篇一律的印度歌舞剧、冗长拖沓的墨西哥电视剧和弱智粗糙的香港警匪片,大概都会有所体会。

  正因此,相对于机械、化工、生物、信息等现代工业,文化产业几乎没有门槛,也不需要培育需求,永远存在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供企业家尝试各种作品类型和商业模式;甚至它对法律制度、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行政效率、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等其他产业常常很敏感的生态条件,都没有太高的要求,比如前面所罗列的各大语种电影业中心,所在社会除香港之外在产业生态条件上都算不得好,有些甚至是极端恶劣,唯一的必备条件是大语种和人口密集居住,当然还有:免于强力压制。

  除了意识形态宣传的考虑之外,对文化产业构成压制的力量和舆论基础,也常常来自权力和精英阶层对大众文化之庸俗的担忧、反感和抵触;对庸俗的反感是可以理解的,担忧则大可不必,大众文化从来都是庸俗的,毕竟任何社会的绝大多数都是俗人,雅士从来都是极少数,后者大可以坐享其优越感,却没有道德上的理由将其审美偏好强加给广大俗人。

  因而文化若要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构成其主要部分并在数量上占压倒性优势的产品,必定是庸俗的;更重要的是,对于精英和雅士们,假如他们希望看到更多高雅作品从文化市场上涌现,那么试图遏制庸俗文化的发展也是不明智的,相反,他们应该乐见庸俗文化的繁荣,因为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庸俗文化市场,将为高雅产品的孕育和成长创造更好的土壤。

  为理解这一点,不妨把高雅和庸俗文化视为两个平行产业,这两条产业链的重合部分主要在中间,而它们的两头:原始创作和最终需求,都不具有很高的替代和排挤关系;一个整天给墨西哥连续剧写剧本的作家,大概一辈子也写不出狄更斯那样的传世佳作,而那些对黑泽明心有独钟的观众,大概更不会因为大量印度歌舞片的存在,而放弃他们对严肃作品的兴趣。

  所以,大量生产的庸俗产品,既不会吸走高雅作品的创作者,也不会作为替代品满足对高雅作品的需求,相反,它们只会因推动文化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发展,而为高雅作品提供一套成熟而廉价的基础设施和分工合作体系,而假如没有庸俗产业巨大规模的推动,仅凭高雅作品那小得可怜的规模,是不足以支撑这些分工精细的中间环节发展的,实际上,高雅产品正是搭了庸俗产业的便车,才能获得它今天在各大文化中所取得的成就,假如没有广大歌舞片和肥皂剧观众的无心支持,或许狄更斯的小说今天仍会躺在旧书架上,而没有机会被搬上银幕而遇见它的观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