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神秘中国民企汪和罗宣称购美油田 业内从未闻其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3:4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尹一杰

  石油产业中不乏惊心动魄的并购案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充斥着博弈和暴利的行当也同样可以滋生谎言。

  11月1日,《国际商报》一则中国民营企业成功收购美国油田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则消息中指出,一家名为汪和罗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汪和罗石油公司”)的民营企业于近日成功收购了美国Tempo油田,“成为目前在美国收购油田面积最大的民营石油企业。”

  上述报道称Tempo油田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总体面积为66.77平方公里,同时拥有3个油气层,远景储量竟高达1863亿桶。

  目前,Tempo油田正处于生产状态,有57口井稳定生产,2010年实现生产净利润686万美元。成功收购Tempo后,汪和罗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将对部分口井进行技术改进,改进后油田的产量目标可增加2—3倍。

  针对这一消息,本报记者分别咨询了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等国内主要民营石油组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诸多业内人士均表示,对汪和罗石油公司从未有所耳闻。

  在这则标榜中国民营企业成功打入美国石油上游领域的报道中,世界杰出华商石油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张磊指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美国部分中小石油公司面临生存危机,这为中国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经营美国本土油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番观点也成为汪和罗石油公司美国收购的条件铺垫。

  本报记者致电世界杰出华商石油行业协会,会长助理江宏妍对此进行了澄清,称协会已经更名为世界华人石油协会,并强调消息中张磊的言论摘录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与汪和罗石油公司的美国项目无任何关联。

  “会长目前在美国,国内的事情基本上由我负责,我也向他汇报过这件事情,他也说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江宏妍对本报记者说。

  神秘的“汪和罗”

  不乏一批投机主义者出身石油系统,跑到国外套取项目并进行圈钱

  一个饶有兴味的事实是,号称迄今为止打入美国市场最大民营企业的汪和罗石油公司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企业自身的公开资料介绍。

  本报记者通过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信息查询网、搜索引擎等多种渠道进行查询,均未获取汪和罗石油公司的相关信息。

  已经公开的消息,对汪和罗石油公司的介绍也极为简短,《国际商报》报道指出:汪和罗石油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石油勘探、开采及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投资集团,拥有丰富的油气投资、收购及开采经验,其自2010年进军美国本土石油市场,预计至2015年将投资60亿美金在美国本土收购5块油田。

  “只要是国内的民营企业,哪怕注册地在国外,业内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耳闻,石油圈里的消息流通本来就很快,很多人甚至靠卖消息当掮客为生,但对于这家公司从未听说过。”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一名多次参与海外项目收购谈判的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中国石油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新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国内民营石油阵营中不乏一批投机主义者,“这些人大多出身石油系统,跑到国外套取项目后又想办法进行圈钱。”

  “有些是希望套取国家的专项贷款,有些是打着将外储转为投资的旗号,类似于这样的没有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空架子企业有很多。”崔新生说。

  除了汪和罗石油公司的身份存疑外,其宣称收购的美国Tempo油田也同样遭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

  据美国《油气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月1日的探明石油储量数据排名,中东地区各产油国的排名分别为:沙特以2642亿桶探明石油储量排名第一、伊朗以1362亿桶排名第二、伊拉克以1150亿桶排名第三、科威特以1015亿桶排名第四、阿联酋以978亿桶排名第五、卡塔尔以152亿桶排名第六、阿曼以55亿桶排名第七、也门以30亿桶排名第八、叙利亚以25亿桶排名第九。

  而依据上述Tempo油田的资料说明,其高达1863亿桶的远景储量也就意味着超过了伊朗整个国家的石油储量。

  “美国一个油田的石油储量居然超过了世界第二大石油储量国,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崔新生说。

  美国壁垒

  美国对本土石油资源的保护是非常严格的,几乎不对外开放

  戳穿这起“收购案”的另一理由是美国能源领域的投资环境。

  中石油前资源局局长查全衡曾多次奔赴美国实地调研,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查全衡指出,美国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法规中,针对石油产业的法律条文最为完备,即便是国内的低品位油田(指开采率较低的油田),美国政府也大多交由本国规模相对较小的油气合作商负责开采。

  “美国对本土石油资源的保护是非常严格的,几乎不对外开放,他们奉行的原则是将本土资源留给后人,尽可能地去国外获取资源。”查全衡对本报记者说。

  政策壁垒之外,美国当局针对油气资源开采制定的门槛也极为苛刻,这对于国内原本就缺少技术、资金的民营企业而言更是难以逾越。

  “别说民营企业了,就是中石油这样的大型国企也不一定能成功进入美国本土开采。”崔新生说。

  中国社科院一名区域经济副研究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同时强调,美国政府在能源产业上的跨国合作审批极为严格,在上报国家能源部、国会等监管部门后还需经过长期的备案审查,流程之严格也让多数外国公司屡屡折戟。

  “国内的民营企业90%都集中在下游销售、炼化等环节,但石油工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上游勘探开采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技术的少之又少,即便有这些条件,也并不意味能打入国外市场。”崔新生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