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强劲增长”或跃上前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6 22:40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物价向下拐头,PMI减速,出口增速锐减,农产品、铁矿石价格下跌,铁路大面积停工……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减速又来了。

   市场爱好者可以兴奋了:看吧,这就是不顾市场规律,粗暴宏观调控的结果,是行政力量过分介入经济运行的恶果。

   他们的批评不能说没道理。本轮宏观调控中,央行“加稻草”式的调控节奏和“重数量型工具,轻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方法,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发改委行政干预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强化。纠正一项经济关系的扭曲,常常以新的扭曲为代价。譬如煤电价格调控虽然延缓了通胀,但也造成了电力紧张和电企亏损加剧。

   这是难以避免的。中国的产业结构这么复杂,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项政策的实施总是伴随着原有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产生。

   客观而言,宏观调控不仅制止了物价飞涨,而且在调控中解决了一些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如个税起征点提高,国民收入增加———虽然收入增幅仍然没有赶上GDP的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扭转了多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落后的局面;资源税改革迈出坚实一步,等等。

   现在,问题也来了:当经济出现明显减速信号的时候,是否需要新一轮的刺激?4万亿元刺激所带来的通胀“副作用”尚未完全消除,难道又要开始新的“振兴”?

   我们的观点是,该刺激的不刺激也不对。出口急速下降,消费短时间内难挑大梁,适度的投资拉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货币政策方面,应该适当降低存准率;考虑到防止物价反弹,利率可以保持不降。财政政策方面,对民生投入的强化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应该继续发挥财政“定点用力”的优点,继续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

   但是财政政策的施力存在悖论:财政收入占比过大固然可以加强行政调控的力度,但也会挤占民间财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出现“财政收入占比过大———挤占民财———消费不振———需要财政刺激———财政收入占比更大”的恶性循环。

   消费拉动可靠持久,但需要一个过程;财政刺激后遗症较大,但可立竿见影。就看我们如何根据形势取舍了。

   究竟如何应对正在开始的经济减速,专家们说的不算,我们说的也不算。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准确判断和理解高层意图,并据此调整我们的投资、生产和消费决策而已。

   胡主席在G20峰会期间强调的“强劲增长”和温总理关于“中国经济形势良好,关键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的论断使我们确信: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幻,无论中国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如何繁重,“发展”始终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如果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某些调整可能会危及到必要的增长速度,则“强劲增长”必将跃上前台。

   胡主席所说的“在强劲、可持续、平衡这3个目标中,确保强劲增长是首要”,既针对世界经济而言,也对中国经济有效。深刻理解了这句话,今后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走向就不难把握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