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社评:文化强国是对“文化革命”的总批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21:25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目标,是改革32年以后的必然产物。中国作为5000年文明古国,始终有一条线贯穿,这就是文化。没有文化,所谓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没有灵魂的散落物和概念堆砌。因此,中共在新世纪刚刚过去10年,在中国成为名列前茅的经济体以后,提出以文化建设为手段,实现强国梦想,是适时的。

  但是,目标的提出可以在一夜之间,而目标的实现却可能含有不可预料的艰辛。众所周知,发生在1966年、延续到1976年、连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破坏,对文化的核心——道德,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当中国人放眼望世界时,顿感落寞。“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西方各国借中国政治动乱之机,经济与文化大踏步前进。中国人如梦方醒,在经济上开始狂热追赶,在经济政策审时度势的宽松环境中,中国经济发生了令世界瞠目的变化,而文化建设却处于”文化革命“之后的真空中,文化没有主线贯穿,文化建设服从或服务于经济建设,道德滑坡、文化散漫、没有文化巨人诞生、没有影响力深远的文化作品出现。我们不能把这一切归咎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应当把它与”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提出文化强国目标,首先应该是对“文化革命”的总批判。没有对旧世界的推翻,就没有对新世界的重建。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提法并不能单纯地解释为吃饱穿暖,更重要的内涵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是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高,是文化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大师,是中国文化逐渐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风向标,在构建国际新秩序当中发挥作用。

  文化强国是对“文化革命”的总批判,同时也是对“文化革命”的总清算。批判与清算的着手点,应该从道德重建开始,把道德重建作为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切入点。一个没有高尚道德的社会,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无从谈起,一个没有宽松互信的社会,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无从谈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