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涨价难解打车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04:19 来源: 深圳商报

  □信海光

  犹记得几年前的哥们还在抱怨空驶多,乘客少,忽然之间,“打车难”却又成为北京的早晚一景。近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相继报道了北京打出租车难、常遭司机拒载的现象。

  由于打车难问题牵扯人群众多,所以不但媒体关注,各路名人也纷纷献计献策,其中听到最多的一种声音是提高出租车价格和减少司机份子钱,认为在份子钱高、油价贵、交通堵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北京的司机日子太苦,压力太大,缺乏工作积极性,因此,提高司机收入才是解决打车难的关键。持此类观点的包括茅于轼先生、主持人胡紫微、《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微博(http://weibo.com)女王姚晨等。

  由于站在出租车司机这个媒体眼中一贯的弱势群体一边说话,涨价或者“减份”的观点当然比较讨好,但却未必是解决“打车难”问题的正确之道。打车市场出现供不应求,解决的办法一个是增加供给,一个是提高价格,为什么不着眼于增加供给,而首先要想到提高价格呢?这岂不是要让消费者承担打车难的苦果?司机们不容易,难道消费者就容易?

  对于不首先增加供给,茅于轼的理由是“垄断的问题谈了多年,没有进展”,因此只好谈涨价。这话有一定道理,北京的出租车市场确实是一个垄断市场,但正因为垄断没破除,才更需要名人们在关键时刻发出呼吁啊,岂不见广州市就已经在市民呼声下举行了“投入1000辆高峰出租车运力”听证会?更何况,高峰时期打车本来就是一种刚性需求,价格弹性较弱,提价有没有用都很难说。如打车人未能减少,没提价的时候司机还在挑活儿,提价以后司机更是不差钱儿,高峰期更加拒载,问题反而可能更严重。

  事实上,增加需求未必一定依赖于出租车的扩容,更严格的监管也是方法之一,此前北京市交通委曾声明:严禁出租车以交接班为借口拒载。这虽然只是重复了乘客的基本权利,但如果辅以实质性举措,也会使挑活司机大幅减少,客观上等于增加了运力。

  在北京生活十几年,逢上下班高峰或雨雪天气遇打车难很经常,但频繁遭遇司机挑活、拒载则是近期才有的事情。相信其他市民也多是如此感受,其后固然有诸多客观原因,但司机拒载有违职业道德应是共识,在这一情况下,为什么很多媒体和名人给解决“拒载”开出的药方居然是“多给钱”呢?其中显然不乏温情过于泛滥的因素在内。

  又比如油价近年来确实是在上涨,但国家和出租公司给的油补已经从三四百元涨到1300余元,而且每单如超过三公里乘客还要额外再支付2元的燃油附加费,几乎相当于起步价涨了20%,油价高的大山实际上远没看起来那么高。

  打车难,这个日常市井俗态背后其实牵扯到诸多因素,比如,市场准入制度、政府监管、供需矛盾、城市对出租车的定位乃至城市功能规划等,欲彻底解决须赖于多方共同努力,绝非一个简单的“涨价”所能应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