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国家统计局要把统计工作透明化公开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16:12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统计革命进行时
专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在全民热议统计数据的时代,中国统计人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四大工程”能实现中国统计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吗?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文丽 张庆源
2012年,中国统计将迎来一项革命性的改革。自2008年9月临危受命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三年以来,马建堂知道,现在推进改革是天时地利人和。
这项被马建堂称为革命性的改革,就是在全国启动以“企业一套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即通过建立统一的企业名录库,在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上联网直报“企业一套表”信息,这是中国统计流程的再造。届时企业将直接在网络上将原始数据上报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和13个分中心,改变过去数据层层上报的模式,以此切实促进中国的统计生产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上任伊始,他就提出“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十二字方针,即将实施的这项改革就是为提高数据质量和提升统计公信力所设计的基本路径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谁都不许泄气,不准退缩,我们做哪些事不难呢?只有勇往直前,昂首奋进。”马建堂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毫不掩饰对即将启动的改革的坚定和热情。“干成的同志我给你记功,干不成的对不起,要记过。”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经贸委、国资委和青海省进行了学术、中央部门和地方的多重历练后,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马建堂对重建中国统计公信力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中国统计面临的三大问题:统计能力、统计质量、统计公信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其中,一个经常困扰和影响统计公信力的例子是,自1985年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之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马建堂对此回应说,“我感到政绩观不是不可以有,政绩观是前进的动力,没有政绩观不会当好一个官,但是我们要的是科学的政绩观,真实可信的政绩观。”
在科学发展、调整结构的新时期,作为一个国家诚信的象征、科学决策的保障、经济转型的必备条件,统计工作的使命在哪里?以马建堂为首的国家统计局领导班子选择了在重大历史节点上的“新统计态度”:不回避,敢于面对。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就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统计技术和统计体制的变革来反映、体现和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
“我告诉我们的同仁,每个人从事这个行业都是在书写历史,数字印成了铅字,发布了以后就是历史。我们的统计数据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企业一套表”的由来
这是一次老革命的新长征。明年,国家统计局将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以下简称“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等共计60多万家企业,正式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
《中国信息报》近日连续刊发关于实施企业一套表的4篇社论,社论题目均由马建堂局长亲自捉刀,在编者按中还标明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党组会议的有关讨论精神写成。1993年,企业一套表制度曾被统计系统尝试过,但实施一年就搁浅了。这次重新实施企业一套表改革,以马建堂为班长的国家统计局党组下定了决心,要坚定不移予以推进。
《财经国家周刊》:大力推行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您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这项改革可以在这个时间节点得以推动?
马建堂: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于2008年9月下旬到国家统计局任职。当时,正值学习实践活动开始之际。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认真查找、系统梳理一个单位、一个系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以改正改进,有力推动科学发展。国家统计局党组到基层调研,大家反映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布置给企业的各种统计调查报表,存在着不少重复、分散、不规范的现象。长期以来,国家统计局各个专业司相对独立地采集原始数据,国家统计报表整合不够到位;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有自己的统计需要,纷纷向企业布置统计调查任务。这些问题导致调查内容、指标和项目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复,加重了企业负担。
国家统计局党组经过广泛深入调查、全面研究,认为推进以企业一套表为代表的四大工程改革,是破解当前统计工作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实现统计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和统计事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关键之关键。为此,我们下定了决心,要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实施企业一套表改革。我们从2009年开始研究构建企业一套表制度,制定实施方案,进行了大量试点,明年1月1日将正式实施。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点上推行企业一套表?关键是现在推行的条件已基本具备,统计系统上下也形成了共识。1993年,为消除日益严重的重复统计问题,统计系统曾制定了企业一套表制度并正式实施。经过一年的尝试,结果搁浅了。搁浅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技术手段跟不上。当时没有互联网,计算机应用也没现在广泛、普及,无法解决数据的集中采集、加工、存储和共享的问题。尽管遭遇挫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统计人对实施企业一套表的渴望一刻也没有停止。近年来,北京、湖南等地区积极探索推进企业一套表的相关工作,统一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发布统计数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一个地区能成功,在全国也能成功。
在推进企业一套表改革上,我们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党组所有成员和局领导的认识也高度统一。我们认为,既然深入调研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基层的强烈要求,有地方的成功实践,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有全系统的共识,全面推进企业一套表的方向就不会错。局党组经过认真讨论,缜密决策,确定要实施企业一套表。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定下来以后就不能犹豫、不能退缩,就要全力以赴,就要齐心协力地向前走。哪一项改革容易?只有勇往直前,奋力推进,才能干成事。我们党组已明确,干成了,给大家记功。要以2012年1月1日为基准开始实施,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
坚定信心不是蛮干。要深入调研、科学决策,不断试点,稳妥前进。要把问题研究透,把困难估计足,统筹兼顾,制定好应急预案。为确保明年正式实施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已试报了多次。仅今年8月份,就在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市),对26万多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就定期报表进行了两次实战演习,上报率分别达到94%和96%。
所以说,企业一套表改革的推行不是突然的,有着深刻的背景,也与条件的逐渐成熟有很大关系。总之,实施企业一套表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
《财经国家周刊》:您一直提到我们这次统计改革的核心就是以“企业一套表”为代表的四大工程。具体地讲,四大工程将如何改进统计工作?
马建堂:实施四大工程,将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再造统计流程。为了说明四大工程将如何改进统计工作,我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四大工程。企业一套表是四大工程的核心,是四大工程的第一步。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建成统一完备的“基本单位名录库”,这就相当于给所有调查对象建立一个“户口”名录,并根据企业的生死和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名录。二是实施便于企业填报的“一套表”制度,今后所有面向同一企业的各类报表都被整合成统一的电子报表,由统计机构统一布置给企业,统一采集各方需要的企业数据。三是统一使用功能强大的“统计业务操作平台”,今后统计系统从上到下的所有专业人员,处理任何统计业务,都将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所有对于数据的修改都将留有痕迹。四是大力推行安全高效的“联网直报”,今后所有面向企业的调查,都将由企业通过网络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报数;所有由调查员直接调查的项目,都将使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现场采数,并通过网络实时向国家统计局报送数据。
在统计流程再造过程中,四大工程是纲,纲举目张。四大工程对统计工作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所有接受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企业都要先进入名录库,做到“先进库,再有数”,可以保证调查对象的真实存在、不重不漏。二是通过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国家统计局对所有国家报表进行了认真清理,该留的留,该删的删,该合并的合并,有效解决了统计任务多头布置、调查内容交叉重复问题。三是通过统一的软件平台建设,有效实现了统计数据的高度共享、便捷查询和深度加工。四是通过联网直报,可以使国家统计局直接掌控原始数据,实现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共享相同的原始数据。
这四项工程连在一起,实现了统计流程的再造。说得更形象一些,就是每个接受调查的企业,都是国家认定的企业,都要直接在计算机上填报数据,报表填完之后,一点“发送”按钮,就到了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国家统计局以及省、市、县等各级统计机构按照授权,在统一的平台上加工、汇总、共享这些数据。通过四大工程,可以实现调查方案的统一设计,调查任务的统一布置,调查单位的统一确定;可以实现原始数据由国家直接采集或抓取,统计专业间高度融合,统计生产过程高度可控。从源头上保证了调查单位的真实,能够有效减少可能存在的中间环节的干扰。这改变了原有的分散设计调查方案,分散布置调查任务,自行确定调查单位,层层上报原始数据,过程难以控制的流程。这实际是统计工作的“躯干”再造,对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革命性的一步。
《财经国家周刊》:您就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已经3年多了。您认为中国统计面临的是怎样一个大环境?
马建堂: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中国统计。为了说明中国统计面临的环境,我先说说什么是统计,什么是统计工作。统计并不是给经济社会事物简单照相,而是人类对经济社会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总体的认识。这不是教科书上关于统计的定义,是我自己认真琢磨后尝试下的定义。统计工作,就是将面临的复杂的统计客体,众多的单个分散信息,通过严密的统计设计,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包括普查、抽样调查、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等,形成对一种经济社会形态或一个经济体、一个社会或某一件事物的总体认识。
从中国统计面临的环境看,我们既面临着挑战,也具有良好的机遇。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爱统计事业,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社会各界也普遍关注统计数据,统计在国家决策和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挑战来说,中国统计面临着特殊的情况。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们有13.4亿人,4亿多个家庭。从统计单位的角度看,中国现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一千多万,还有几千万有证或没证的个体经营户。仅就工业企业而言,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多万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40多万家。可以说,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像中国拥有如此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统计调查对象。中国统计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统计所要反映的经济社会生活变化较快。目前,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高速发展?国外经济增长没有我们这么快,变化也没有我们这么大。在中国很多地方,明年和今年可能就不一样。我们要把这些情况都说清楚,都反映准确,非常不容易。
《财经国家周刊》:您一直在强调统计工作的规范统一,以及统计管理体制的健全完善。这两项工作对统计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马建堂:我到国家统计局后,与班子成员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统计系统要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即不断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这“三个提高”就是我们的工作指导目标。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或者说怎么才能够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我们认为基本的路径就是要做到“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公开透明”这12个字。
中国统计要实现上述目标,我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如果把中国统计系统比作一个人,要实现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就要“摆正脑袋,再造躯干,夯实两足,强健双臂”。上面谈到的四大工程就是“再造躯干”。
“夯实两足”就是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和统计业务基础。一是统计基层基础,包括基层统计机构、基层统计人员和基层统计工作。统计工作要由人来做。《统计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中国这么大的国土面积,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生活,要做到“三个提高”。
二是统计业务基础,包括各项统计标准、统计操作规程和统计行为规范。科学、规范、完整的统计业务基础是有效开展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世界各国尽管国情不同,但在统计标准上都要和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这样得出的统计数据才能在各国间进行比较。例如,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哪一个地理单元是乡村,哪一个地理单元是城镇,要有一个标准,这是进行各项城乡分组的基础。健全的统计操作规程和行为规范,是保证统计工作规范统一的前提。我们正在大力推行统计数据质量全过程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都是为了强化统计的业务基础。
“摆正脑袋”,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弘扬统计核心价值观。目前,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整个政府统计组织机构由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部门统计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三部分组成。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从横向上看,国家统计局指导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工作,审批部门统计标准,管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培训部门统计人员。从纵向上看,一是地方各级统计局,包括省、市、县级统计局,在统计业务上以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领导为主,在干部管理上,省级统计局领导班子成员由国家统计局协管、地方政府主管;二是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包括32个省级调查总队、333个市级队、887个县级队,由国家统计局实行垂直管理。各级国家调查队主要负责国家宏观调控所需的重要抽样调查任务,如粮食产量调查、价格调查、住户收支调查等。地方各级统计局主要承担三大普查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三上”企业统计、投资统计和基本单位统计等。这种统计管理体制在满足多方统计需求、调动各方力量办统计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强健双臂”,一是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步伐。没有哪一项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比统计工作更紧密。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统计工作从方案设计、任务布置到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加工和公布的全流程电子化、网络化和高效化。二是不断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维护统计工作秩序。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网友及民众非常关注统计工作,其中也包括一些批评和质疑。我们注意到您对网友的声音一直非常关注。您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状况的?您如何看待网友的声音对我们的工作的作用?
马建堂:有一点大概全球都差不多——对官方统计数据不太信任。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复杂,统计工作不够透明,肯定是一个原因。统计工作在人们眼里很神秘,大家不知道你怎么操作的,你也不告诉公众,或者你告诉大家不够,结果大家因为不了解我们的过程,从而质疑我们的数据。
所以,国家统计局要尽可能把统计工作透明化、公开化,我们还要公开统计的标准,将统计的方法告诉人家,过程公众都知道了,那么统计结果自然而然就可以验证,信任度自然会随之提升。
前段时间我们举办了第二次中国统计开放日,这次开放日的主题叫做“基层统计人谈统计”,我们把基层统计工作者请来现身说法,通过基层统计员讲他们怎么工作的,来展示中国统计数据怎么形成的,从而达到公开透明的目的。
统计系统有10万人的队伍,只有思想统一了,认识统一了,才能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我们将时刻牢记着温家宝总理给我们亲笔题写的“真实可信”、朱镕基同志给我们亲笔题写的“不出假数”的要求。我经常与同志们共勉,从事统计这个行业,就是在书写历史,数据印成了铅字、发布以后就是历史。我们的数据要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
另外,我经常告诉我的同仁们,我们要尊重质疑,要把质疑作为改进工作、推动改革的动力。与此同时,我们每一个统计人都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和操守。我们都要时刻牢记温家宝总理给我们题写的要求——“真实可信”,时刻牢记朱镕基总理的题字要求——“不出假数”。我们的脑袋里面都要流淌着真实可信的血液。
GDP内外
截至2011年7月27日,根据全国各省区市公布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31个省区市GDP总和约为22.7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全国GDP为20.4亿元,地区之和超出全国约2万多亿元。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自1985年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
而现在,这一老问题有了转机,契机同样是“企业一套表”和“联网直报”的即将实施。
《财经国家周刊》:省级GDP的核算问题外界非常关注,以前出现各省总和高于我们全国总数的现象,解析其原因有“重复计算的问题”,也有“地方可能存在的干扰问题”。那么明年1月1日实行的“统计直报”这件事,对于省级GDP的准确核算有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马建堂:这两件事确实是有紧密的联系的。现在的GDP核算,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级核算,即国家统计局核算国家的GDP,省统计局核算本省的GDP。我们一直谋求推动这样一项改革,就是国家统计局直接核算分省的GDP总量、结构、速度。
但是无论国家来算,还是地方自己算,都要依据同一个基础,那就是包括企业数据在内的基础数据,如果基础数据准了,应该说谁算某种程度上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全力推动的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四大工程”,在实现了“统计直报”之后,将直接推动国家统计局更方便有效地获取企业信息,夯实统一核算的原始数据基础。
《财经国家周刊》:这是否意味着在实际层面,为这项改革铺平了道路?
马建堂:对。分省GDP统一核算制度的改革,名义上这一步还没有迈出去,实际上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国家统计局直接掌握了基础数据,尽管名义上没有和GDP统一核算挂钩,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应该说可能水到渠成了。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全国的发达地区都面临着产业转型,这些地区都面临着新的命题——如何多层次反映其发展。当他们向三产和创新转型的时候,用GDP一个指标恐怕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发展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统计工作应该如何设计新的数据体系,全面反映转型地区的全面发展?
马建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定的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在要求。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没有我国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我们的发展又应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增速,忽视了科学发展,发展的质量就受到影响,还可能会对我们统计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此,我们就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综合反映党所号召的科学发展。这个指标体系也不可能完全否定GDP。GDP的核心指标的地位是难以一时代替的。但应该从过去太重视GDP转向兼顾生产发展、结构调整、生态改善、生活提高、政治文明的多元政绩观。我们做的尝试是设计和计算“综合发展指数(CDI)”,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测算并公布了2000-2009年各省的综合发展指数,发布后,社会各界给予了积极评价。
《财经国家周刊》:绿色GDP核算一直被广泛关注,您认为到现在这一工作推动并不顺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建堂:“绿色GDP”是一个好概念,而落实在统计上,一个基本的难题需要解决,即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失应该如何准确计算。比如,三江源生态价值如何准确计算,松花江污染的负价值量是多少?由于资源损耗、环境污染难以在价值量上量化,所以绿色GDP还只是一项研究工作,一时还不能作为国家法定指标进行具体的统计和核算。
马建堂简历
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1958年4月生,汉族,山东滨州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1985年3月参加工作,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3.08~1995.0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1995.01~1996.0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调节部部长
1996.04~2002.05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司长
2002.05~2003.03 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
2003.03~2004.02 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
2004.02~2004.12 青海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挂职)
2004.12~2007.11 青海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2007.11~2008.09 青海省省委常委、副省长
2008.09~ 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地方统计之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
我们一直谋求推动这样一项改革,就是国家统计局直接核算分省的GDP总量、结构、速度。全力推动的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四大工程”,在实现了“统计直报”之后,将直接推动国家统计局更方便有效地获取企业信息,夯实统一核算的原始数据基础,接下来的工作应该说可能水到渠成了。政绩观不是不可以有,政绩观是前进的动力,没有政绩观不会当好一个官,但是我们要的是科学的政绩观,真实可信的政绩观。
平均工资统计中的“我们被增长了”等社会质疑
有一点大概全球都差不多——对官方统计数据不太信任。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复杂,统计工作不够透明,肯定是一个原因。国家统计局要尽可能把统计工作透明化、公开化,我们还要公开统计的标准,将统计的方法告诉人家,过程公众都知道了,那么统计结果自然而然就可以验证,信任度自然会随之提升。我经常告诉我的同仁们,我们要尊重质疑,要把质疑作为改进工作、推动改革的动力。
“绿色GDP”统计和核算尚未落实
“绿色GDP”是一个好概念,而落实在统计上,一个基本的难题需要解决,即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失应该如何准确计算。所以现在还只是一项研究工作,一时还不能作为国家法定指标进行具体的统计和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