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俄能源关系报告:会面临更多挑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22:25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针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国外智库一直有扎实的跟踪研究,来自第三方的分析富有启发意义

  文/琳达•雅各布森等 编译/史晨

  编者按:

  中国和俄罗斯紧密的地缘关系和互补的经贸需求,使得双边关系在政治和外交层面都一直被强调。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十月份发布了一份43页的英文报告,题为《中俄能源与安全关系报告——希望、挫折与不确定性》。本刊将其核心部分摘译整理出来,希望借鉴他山之石,反观中国崛起。

  中国和俄罗斯形成“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至今已有15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也有10年,两国之间的关系被认为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阶段”。考虑到中国和俄罗斯在此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跟踪评估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外交上,出于区域和国际安全的考虑,中国和俄罗斯对扩大双边合作都抱有很强的兴趣,并共享了多方面的利益。例如由于两国的接壤,双方都寻求维护稳定,都反对美国一个国家主导的单极世界,并坚持促进多边主义和不干涉他国事务的原则。

  中俄之间的互信和尊重会继续被双方强调,但在现实中,双方的经贸关系发展将面临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以能源领域为例,乍一看,地理上的接近,近乎完美的供给和需求的互补性,使得双方的合作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实是,尽管10多年来有大量的磋商和对话,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却一直发展保守,甚至充满波折。

  在石油方面,即使在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七年之后的2000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也只占到总进口量的2%。这一比例到2006年稳步上升至11%,但在2007年跌至6%。到了2010年,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俄罗斯贡献的份额只占6%,排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和安曼之后,仅仅排在第五位。

  就“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线”项目来说,即使俄罗斯完全履行了每年输送150万吨原油的协议,其还只能算是中国一个很小的供给者,更不用说还有很多专家怀疑俄罗斯履行协议的意愿和能力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坚持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总量需求的迅速飙升。中国专家认为未来在石油方面双方的合作会面临更多挑战,原因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石油产量的下降,资源领域对外国投资设置的障碍,以及定价上的纠纷等等。

  在天然气方面,双方更是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虽然据推算到2020年,中国需要每年进口800到1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但在2010年,中国只从俄罗斯进口了液化的天然气,而且只占总进口量的4%。双方天然气管道的合作谈判已进行多年,但因定价分歧一直缺乏突破,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已经成功地找到了其他合作伙伴,尤其是中亚国家;而在国内,中国政府已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页岩气勘探计划,这些使得中国处于近十年来天然气谈判最有利的位置。

  煤炭与核能方面合作的前景,同样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俄罗斯国内对煤炭的需求有限,加之出口的萧条,其煤炭价格相对较低,对中国可能会产生吸引力。但在交易成本上,有些中国专家质疑俄罗斯的煤炭运输能力,因为其东西伯利亚的运输系统一直是瓶颈,而且中俄之间的铁路轨距不同,跨国铁路运输必须更换车厢。

  在核能利用方面,1997年中俄两国签署了田湾核电站一期两套机组的合同,这在当时是两国间最大的技术合作项目。但在田湾二期项目的开发中,中俄间的价格谈判非常冗长,并且来自法国的技术也是有力的竞争,使得俄罗斯的吸引力下降。按某些分析人士的看法,这方面合作的推动主要是靠中国的政治意愿,并希望借此释放善意,促成如天然气管线等其他领域项目的合作。

  中俄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其实从来就不容易,之前就有很多误解,而今在深化的过程中,又会遇到诸多实际的商业或技术性障碍。除此之外,中国的显著崛起改变了两国相对力量的平衡。到2010年,俄罗斯只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却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将会对俄罗斯提出更多的期望并施加更多的要求,而俄罗斯则要在此过程中努力进行调整。其实不仅仅对俄罗斯是这样,中国今后将会加速努力,降低对任何单一国家在任何商品或技术上的依赖。

  在中俄关系未来走向的预测上,两国关系可能在一些领域遇到具体分歧,但长远利益决定其仍然会保持持续的合作。中国和俄罗斯将会继续以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合作伙伴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并非基于更深层次共享的世界观和战略利益。在未来数年,两国外交层面上将继续保持密切接触,但能源领域的合作将面对更多挑战。

  短评: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是研究国际关系与安全问题重要的国际性智库,主要由瑞典政府资助,为其提供国家战略和安全政策方面的咨询建议,并对欧盟、北约等国际组织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本报告论据充分,特别是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数据、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舆情动态,事实上作者中就包括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助理。而且还以第三方的视角,就俄罗斯方面对中国的看法,做了实地的调研采访。全文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可能在于,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未必是因为我们自身存在什么不好的“问题”。更深的背景在于中国实力的崛起,使得我们获得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而且可以通过其他交易成本更低的途径实现。

  全文的短板出在预测上,论证所用的概念含糊而逻辑推理跳跃,报告结尾认为“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会日趋严峻,可能将危害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中俄关系会一直处于外交层面的合作,而缺乏所谓“共同的世界观和战略利益”,实际的效果也将“随着军事和能源领域合作的下滑而走下坡路”。不足可能在于,其研究方法中缺少理解中国自身转型的视角:中俄都是转型中的国家,尤其是中国。虽然一段时间内,其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和高消耗的增长方式,不可避免地容易受到地区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但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实现转型,其需求和供给的巨大经济影响,届时将成为激活区域关系乃至重塑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史晨)

  (作者现任悉尼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东亚项目主任,编译者系《财经国家周刊》研究总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