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疯狂的冠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9 01:4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颜强

  一个119年历史的圣詹姆斯球场,一夜之间被挂上了“Sports Direct竞技场”的招牌。

  不得不承认,至少在商业规则遵守上,欧美的职业体育市场要比中国严谨太多。在各种冠名之后,媒体和公众都会自觉遵守这些冠名的规则。例如英超联赛冠名者为巴克莱银行,所有媒体报道英超时,都会尽可能称呼“巴克莱英超联赛”。N多年前我还是个篮球编辑,在制作一个烟草品牌冠名的CBA联赛的版面时,我几乎从来不会写上这个品牌名称,后来连续收到联赛管理者多次传真,从教育到督促到警告,可似乎也没什么效果。

  至于冠名、重复冠名、叠加冠名的一些国内职业俱乐部,早就达到了令人厌烦的地步,像什么“山东鲁能济南泰山将军足球俱乐部”,这样的名称,你能受得了吗?

  纽卡斯尔联队的圣詹姆斯球场,在更名或者说重新冠名的时候还是比较简单的。Sports Direct——纽卡斯尔联队老板麦克·阿什利的产业——销售廉价运动服装的连锁店,2007年成为上市公司。阿什利用自己的公司品牌,给自己的俱乐部球场冠名,并不是从左口袋掏钱放入右口袋。他只是作态地向市场表示,现在百年球场都可以用来商业冠名了,而纽卡斯尔联队是英格兰北部支持率最高的俱乐部,谁想通过冠名机会推广自身品牌的话,赶紧来谈价吧。

  大胖子阿什利的做法,激起了绰号喜鹊的纽卡斯尔联队球迷乃至英国公众的愤怒。他们认为抛弃传统,过于赤裸的商业化手段在戕害着体育。然而俱乐部属于阿什利,这个伦敦胖子一直想高价卖掉,冲抵他3年前1.24亿英镑收购的成本。这是一个私人企业的商业决定,公众可以吐唾沫,却无从干涉。

  在整个职业体育世界里,阿什利的做法还不算极端的。泰国一些职业拳手,可以“卖名求利”。一位著名的轻量级拳手,就曾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曼谷一餐馆名称,从而换取商业收入。

  从上世纪70年代商业化手段进入职业体育以来,欧洲大陆上由足球发端,首先是球衣上的赞助商logo,后来是赛马运动,也成为了给各种赞助商展示的窗口。门禁一开,体育商业化进程,形成了滚雪球效应。

  像阿什利这样的投资人,为了出手俱乐部,或者说通过商业化运营,提高俱乐部收入,可以无所不卖。只是敞开大门的百无禁忌,未必就是合适的传播平台。赞助品牌与赞助资源之间的平衡,极为重要。

  瑞士ECN体育投资公司的董事史蒂夫·哈吉泰认为:“至少在欧洲职业体育领域内,场馆冠名很少有成功的范例。一些新建立的体育场馆,能提供比较简单直白的冠名赞助机会,这种植入式的手段,能让球迷和媒体相对自然地接受赞助商占据资源的品牌推广。可是对于现存的球场,重新冠名却是风险很高的尝试:你不可能让习惯这个球场的球迷和媒体,完全认同一个新名字;甚至会因为这样的商业化手段,让球迷及媒体迁怒于恶性渗透的品牌。”

  一定程度上,给一个现存球场加上自己的品牌名称或者logo,远不如在一支活跃球队的球衣上印出自己的品牌或logo,毕竟球衣赞助形式,已经是众所接受的结果。皇家马德里的胸前,从西门子、西门子手机到必赢,公众负面反响越来越低。如果谁要出天价,打算重新冠名伯纳乌球场,那可能会是这个品牌在西班牙的灭顶之灾。

  2008年奥运会之前,关于北京各大奥运赛场的商业经营探讨,早已经开始,甚至有过美国公司参与过一些场馆的经营管理设置。但这样的商业运营依旧开始得太晚,当国家体育场、国家篮球场拔地而起时,鸟巢、五棵松、水立方等名称,已是耳熟能详。奥运之后,这些场馆运营遭遇到挑战,经济成本极高。但是如果寄望天文数字的冠名收入,却已经为时太晚。

  冠名一个体育场,也是市场营销的一门学问。

  作者为《体坛周报》副社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