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街巷深处的藏族老艺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9 06:30 来源: 经济日报

  尽管在如迷宫一般的巷子深处,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的牌子却并不难找。古艺建筑美术公司的厂房是一栋古色古香的藏式建筑,就在巷子尽头。

  光看外表,人们不会想到这座和周围老房子融为一体的院子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不会想到里面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6位,能工巧匠100多名。

  推开大门,别有洞天,还未走近,叮叮咚咚的金属敲打声便传入耳中,一番热闹的景象竟藏于这幽静的大院之内。

  手中的铁锤如雨点般落下,钳子紧紧地夹住毛坯不断调整角度。米玛正在做雪堆白金属雕刻,时而手托着半成品端详,时而皱紧眉头紧敲几下。

  27岁的米玛从15岁开始学雕刻,师从当年修复布达拉宫的老艺人,从艺12年,手中灵巧的錾子似乎已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同手指一样敏锐,一块铜变成精美的雕刻作品,仅需要3天时间。

  从房间延伸到院子,都是古艺公司的手工品加工厂房。据介绍,这里不久将改造成为西藏传统手工艺技术主题旅游景点,到明年底,坐在这里敲敲打打、制作佛像的就是各地的游客了。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手工艺最原始的加工方法,尝试用最古老的机器,最传统的加工制造流程,做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手工艺品。

  拉萨冬日温暖的阳光晒得阳台上的苏亲玉很舒坦。小伙子以前学国画,偶然接触唐卡之后,深深地被唐卡博大精深的藏文化所征服。今年4月,不远千里来到拉萨拜师学艺,“师父说,学唐卡首先要有贤善的人格,功夫在画外。”苏亲玉时刻牢记着师父的教导。

  “一般学唐卡要从小开始,有着国画基础的小苏,学画进展很快,现在差不多可以独立完成一幅作品了。”师父克珠嘉措对着苏亲玉的半成品评价道。

  画室本身并不宽敞,一面洁白的“墙”从中隔开后,就更显局促。记者仔细一看,才发现,这面“墙”原来是一张吊着的巨幅唐卡,一位画师正在用笔勾勒线条。仁青朗吉说,这幅唐卡将由他和另两位画师共同完成,光是素描都会花去他三四个月的时间。

  “这幅唐卡表现的什么主题呢?”记者问。仁青朗吉递给记者一份藏文的材料,图纸或者照片之类的东西完全没有,仁青朗吉一直就是对着这些文字在创作。

  唐卡的价值除了它丰富的内涵以外,就在于它凝聚了上千年的藏族传统工艺水平,汇聚了几十代画师的卓越智慧。

  仁青朗吉身后几位画师盘腿而坐,比起仁青朗吉,他们的作品小了很多,普遍100×80厘米左右,这样的一幅唐卡可以卖到4000多元,有的卖到几万元也并不稀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老一辈工匠的离世,后继乏人,颜料制作日渐式微。在几年前,许多画师还苦于很难买到纯天然的矿植物颜料,而公司的画室里摆着各色的颜料,画师们说,这些颜料都是公司自己研究生产的,全部采用纯天然的矿物和植物纯手工制作而成。记者看到四五位藏族妇女右手拿着佛经,左手不断地搅拌着黄色、绿色、蓝色的液体。

  “每天研磨8个小时左右,蓝色和绿色颜料要10天,而黄色的颜料要15天左右。”德吉停下手里的活告诉记者,这还只是制作颜料的第二步,德吉指着地上摆满的磨好了的颜料浆说,“第三步是沉淀,将颜料都沉淀下来,拿到太阳下晒,晒完之后再磨,最后用筛子过滤才能得到最后的颜料。”

  现在拉萨市场上一半的颜料都是古艺公司生产的,随着可开采的矿越来越少,蓝色和绿色的颜料也越来越珍贵,5斤铜矿只能磨出1斤不到的绿色和蓝色的颜料。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