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大风险袭向中小商业银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14:06 来源: 《当代金融家》

  文/ 朱天星 徐明圣

  在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的预期还没有消除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受如下几个问题困扰:持续加息会加剧期限错配;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解决的困难重重;房地产“去泡沫化”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会严重波及银行系统。

  201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在高通胀的背景下走过了一半有余,加上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跌宕起伏,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美国主权信誉评级下调预期增强,半年9.6%的经济增长率的确来之不易。尽管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有所放缓,但是引起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还远远没有消除,如人民币超额发行引起的流动性过剩、CPI中权重过大的副食品的大量供给还没有到来、房地产“去泡沫化”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等。自去年以来,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国际监管改革(影子银行)这三大风险已经成为中国银监部门所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在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的预期还没有消除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受到如下几个问题的困扰:持续加息会加剧期限错配;解决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困难重重;房地产去“泡沫化”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会严重波及银行系统。

  持续加息:“期限错配”加剧银行流动性风险

  今年以来,央行实行了三次加息,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从3.25%上调至3.5%;一年期贷款利率从6.31%上调至6.56%,基本实现了存贷款“对称加息”,活期存款利率依旧维持0.5%不变。尽管经过几次加息能够将市场上的流动性回收到银行系统,但是由于银行沉淀的中长期信贷资产,在进入加息通道后,银行存款倾向于短期化,加剧了期限错配的风险。

  对于银行而言,加息增加了银行账单成本的同时,也限制了银行新增中长期贷款的能力,若新增存款缓慢的话,会迅速增加银行的存贷比,而且在经济下行期或者恢复期企业的现金流会出现问题(比如三角债),会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还本付息意愿和能力。对于储户而言,由于通货膨胀对储户产生货币错觉,会在储户内心中加剧其银行存款的贬值速度,储户会把已有的中长期存款取出变成短期存款,短期存款会变成活期存款,这样“长变短变活”的现象若出现“羊群效应”,则会对银行造成极大的困扰。例如,如果存款是一年以上定期的,一般而言储户会临时性提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样会损失不少利息,而如果存款定期变短或者存活期,储户提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这对银行的存贷比(贷款/存款)是个考验。

  根据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连续19个月超过30%,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83.2%,同比上升15.7个百分点。与贷款相对,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其中,全年新增储户存款中活期存款占56%,全年新增非金融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占55%。大型银行超储率仅为0.9%,处在历史最低水平。报告还警示,由于银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资金,虽然部分比重的短期资金会体现出长期稳定的特点,但不断增加的资产期限错配问题不可避免地将加剧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到了历史的上限,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问题异常突出,高利贷在江浙一带非常盛行,加剧了银行存款流失的速度。同时,我国目前关于理财、信托等监管措施较少,而一些产品利率较高也对银行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实际上,如果银行的贷款能够像存款一样“短期化”,则可能缓解存贷期限错配的问题,但现实情况事与愿违,因为我们知道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只有存短贷长才可以加大息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银行的经营成本。

  目前,存贷比监管上限是75%,如果存款在流失,贷款量不变,存贷比也会升高。今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普遍升高,甚至一些银行存贷比已经接近75%的监管标准。

  地方融资平台:“以拖代偿”加剧银行信用风险

  今年6月27 日,审计署发布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 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 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GDP 的27%。我们不管这些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存在多少冒进基建项目,仅从单纯信用担保的这些贷款看,违约风险就非常大。

  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贷款大多是信用担保,而支持政府信用的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2010年全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为2.9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5.4%,比2009年提高14.6个百分点。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遏制房地产泡沫的政策效果近年逐渐显现,也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给予了沉重打击。根据有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从全国几个一线城市来看,上半年上海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为336亿元,仅相当于去年的两成,北京上半年共计出让各类用地113块,出让土地的总面积为1031.09万平方米,出让总金额为324.8亿元。出让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8.6%,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为120.3亿元,同比下滑75.4%。此前“地王”频出的杭州市场也颇为冷淡,卖地收入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低。今年上半年杭州主城区地价环比、同比增速放缓,共卖地77.55亿,创下了近五年杭州主城区上半年卖地新低。

  有专家表示,在地方融资平台最旺盛的地区,土地作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资产,被大量收储,注入平台公司,目前这些地方恰恰就是资金最吃紧的地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大部分是土地抵押贷款,很多还款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如果土地市场继续低迷,地方的土地出让收益继续缩水,会使土地抵押贷款的债务开始恶化,一些地方的“铁公基”项目渐露违约苗头。

  土地出让收入锐减,随之而来的就是地方财政的吃紧以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巨大压力。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隐患。从地区来看,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较大,至2010年底,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约2.55万亿元,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逐渐进入还本付息高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选择“以拖代偿”的方式来转移风险。例如上海以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和大虹桥地区建设的地方融资平台,上海申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现了到期无法偿债的案例,只能将贷款期限较短的流动贷款转化为期限较长的固定贷款。但是这种“以拖代偿”的方式,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偿债压力可能暂时得到了缓减,但风险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银行系统,如果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些违约贷款就会产生“蝴蝶效应”,银行可能会直接面临挤兑的风险。

  目前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地方政府的平台贷款中那些短期内无法看到效益的项目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加以解决,可以让社会资本参与进行债务重组,也可以通过贷款展期的方式让原本三五年的项目延长到十年二十年来逐步化解,进而逐步化解银行的风险,但是这种方法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房地产业:“去泡沫化”可能引起银行系统性风险

  在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出台以及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下,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松动,成交量明显萎缩,土地拍卖底价成交甚至出现流标的情况。从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看,上半年的房地产新增贷款7912亿,比去年同期少增5985亿,房地产新增贷款占比由去年的30%,下降到19%;同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9%,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但是房地产“去泡沫化”的潜在影响要比这些数字表现出来的情况严重一些。

  首先,地方政府的很多平台贷款都是与房地产开发紧密相连的。如地方政府的土地开发和储备,据估计超过70%的政府平台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这些土地储备和开发的贷款有贷款期限和成本的,如果开发商持续与政府进行博弈,捂盘不卖或者有价无市,不但影响房地产贷款的偿还问题,同时会拖累平台贷款的解决。

  其次,房地产贷款的比重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较高。根据有关统计,2009年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到整个贷款增量和整个贷款余额的20%,而2010年房地产新增贷款占比已经达到了30%,估计整个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30%。对于个别银行而言,其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和集中度可能更高。

  关于房地产压力测试对银行业的影响,各界说法不一。更有银监会第二季度新一轮压力测试表明,即使房价下跌五成,银行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一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压力测试只能静态地反映不良率的变化,若从动态角度衡量,鉴于银行业贷款中抵押贷款占到30%~40%,而大多数抵押贷款是土地和房产,个人认为房价下跌空间肯定存在,但是不会下跌五成。如果房价下跌两成,一些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较高的中小银行就会无法承受,如果房价下跌三成,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会受到很大冲击。

  实际上,近10年来,随着房地产大牛市以及土地财政的发展,基于土地、楼房的抵押贷款规模日益膨胀,抵押物的价值又与当地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在经济衰退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抵押物的价值可能会在集中清偿中大幅下降。尽管有估计当前的银行拨备达到1.3万亿元,恐怕也会很快消耗殆尽。更重要的是,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的过程启动,没有人会知道其具体的止跌位置,由此所带来的平台贷款、房地产信托和民间借贷等连锁反应最后一定会严重影响银行系统的稳定。

  因此,2011年对于银行来说其经营的困难应该远大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的金融风险。如果说2008年银行的经营困难主要来自外因,那么今年银行的经营风险则主要来自内因。而上面讨论的与银行经营风险相关的几个问题实际上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方面通货膨胀带来的负利率时代加剧了银行“短存长贷”资产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本轮通胀与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高企有很大关系。因为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会大量吸引银行体系内外的资金,这不但会加剧房地产的泡沫化,也会影响其他产业资金的短期和长期供给,加上投机商的囤积居奇、货币的超量发行等势必引起通货膨胀的持续和加剧;最后政府平台贷款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房地产泡沫化的消除。

  今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防止房地产泡沫的过度膨胀。这实际上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化解,而以政府信用担保为主的平台贷款问题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渐进入了还本付息高峰,但是如果政府出面干预“以拖代还”,或者“帮助还贷”,其直接的后果是恶性通胀的持续加剧。因此当务之急是解决好房地产泡沫问题,使得开发商尽量去库存化,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化解了政府平台贷款的危机,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和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从银监会出台的限制房地产贷款规模和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可以看出其对房地产信贷的干预的态度和决心。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看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银行之间博弈的结果了。

  (作者单位为大连银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