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三公经费公开仍需制度配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于文军

  国务院法制办11月21日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该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经费的预算、决算、绩效考评情况。

  这份意见稿看点多多,值得期待。它将“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化、法制化了,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公开透明正在不断深入,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重要举措,一些刚性规定折射出决策层从善如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严格管理“三公”支出的决心和信心。

  “三公经费”公开,不是目的,让公众监督、约束政府花钱才是目的。按照这个标准,尚缺乏一个配套性制度和具体执行办法。首先,公众无从判断公布数字的真实性。说实在的,有些政府部门公布的数字让公众看不懂,弄得满头雾水,更不要说去如何核实了,实际上,公众根本核实不了。年初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公布“三公经费”备受公众诟病,可谓稀里糊涂,敷衍了事……其次,公众约束不了政府的花钱之手。政府部门公布的数字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标准何在?由谁来制定?政府部门公布的数字如果是不合理的,公众如何约束?这种约束不是软约束而是硬约束。事实上,这是约束政府花钱之手的关键,也是我们的软肋。

  显然,我们要建立健全配套性制度和具体执行办法,落实监督制度的紧紧跟进。要让政府部门要把公布的报告写得让公众能看明白;要引入公正独立的第三方对公布的“三公经费”予以审核考评。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人大的财经监督职能,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到预决算审议,尽可能避免事后监督,这也是国外成功的“硬约束”。要建立直接对纳税人负责的权威监督机构,专门受理、查处公众对“三公”支出的投诉。还要增强执行的刚性,形成震慑力,斩断伸向“三公”经费的黑手。

  要引入公正独立的第三方对公布的“三公经费”予以审核考评。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人大的财经监督职能,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到预决算审议,尽可能避免事后监督,这也是国外成功的“硬约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