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暴利“难以启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本报记者 付碧莲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应该是提高银行资金运用的效率,但是目前中国社会整体对资金的需求相当旺盛,而存款的增长相较于GDP增速则出现放缓,因此一旦利率市场化,反而很容易大幅抬升银行的风险”
“这些年,整个银行业数字确实非常靓丽,尤其像今年,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日前,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这样的一番感叹,又将中国银行业暴利的老问题推向了舆论中心。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何以总是一枝独秀?银行暴利是否将终结于利率市场化的推出?“尽管中国银行业的暴利时代可能将逐步成为历史,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势下,银行业的高利润仍将出现。”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高息差是高利润最大推手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身处危机中心的欧美银行业曾经所拥有的靓丽外衣被层层剥落,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向政府求援、资产重组、裁员以及直到现在仍备受欧债危机威胁。虽然近期包括国际评级机构在内的多家机构开始频频对中国银行业发出潜在风险的预警,但相较于欧美银行业的窘境,中国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可谓令人羡慕。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中国15家上市银行共实现6900亿元左右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1.6%,其中12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幅超过30%。其中,民生银行以64.42%的净利润增幅位居榜首。一般而言,企业有高盈利总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但中国的银行则反而显得有些“羞于启齿”。“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银行赚钱太容易了。”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孙茂辉表示:“中国银行业盈利的主要来源依旧是存贷款息差。尽管今年货币政策的紧缩导致银行房贷量大幅下降,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始终旺盛,所以银行的息差反而有所扩大。同时,随着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及与国际的接轨,中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等非传统收入也大幅增加了。”
不过,孙茂辉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高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银行本身所导致的,而是源于政策制度的优势。“在中国,银行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行业,其准入门槛与退出门槛都相当高,因此不能把银行利润与一般行业的利润做简单对比。”
“中国银行业几乎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库,更承担了很多在国外是由政府财政承担的任务,所以对银行业的保护也更重。”上述分析人士指出。不过,孙茂辉表示:“中国银行业的盈利不能仅局限在短期,未来要立足于长期,并将利润摊薄到长期的盈利水平上。”
利率市场化条件尚不成熟
其实,当前市场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暴利时代正在或将要消失。安邦咨询在其一份研报中指出,金融市场的高度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异化,以及超量的货币供应成就了中国银行业的虚假繁荣,高利润的背后难以掩盖竞争力下降的后果。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中国银行业产生高利率的土壤正在逐步消失。“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全球监管对银行业的要求更高,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业的运营成本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一旦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的息差势必将有所缩减。”
今年,由于货币政策不断紧缩,流动性不足,银行纷纷在表外资产方面动脑筋,通过各种方式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虽然监管机构针对这些现象做了一些叫停、惩罚等措施,但银行依旧在大打擦边球,尤其在利用短期理财产品揽储方面。因此,监管层的监管需要更加清晰、明确,甚至超前,不要一味地只在问题出现后再行监管。”孙茂辉指出,“监管的强化有助于银行降低高风险、高盈利的动力。”
不过,尽管孙茂辉认为利率市场化将降低银行的利润,但是他认为,当前在基础性工作还没有做到位的情况下不宜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应该是提高银行资金运用的效率,但是目前中国社会整体对资金的需求相当旺盛,而存款的增长相较于GDP增速则出现放缓,因此一旦利率市场化,反而很容易大幅抬升银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