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项目井喷 风投有待扩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22:03 来源: 经济视点报一大批科技创新者的创业梦想,需要一条“孵化器+风险投资+大赛平台”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来支持。
□经济视点报记者 祝良华
书写硅谷神话的两大必备元素——资金和人才,在创业土壤贫瘠的中国呈整体性稀缺。而河南正在有力改变这一局面,并积极促进二者携手。
许多科研项目,甚至已经取得专利,但搁置在实验室,无法转化成生产力。正是因为风投的界入,使得项目产业化成为可能。
12月3日,由河南省科技厅主办的第三届“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大赛获奖的企业项目、个人项目最高分别得到500万元、100万元的种子资金。
河南华夏海纳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海纳创投)董事长李明表示,今后,将吸纳更多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进来,“面对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仅依靠一家企业感到吃力。”
“复活”项目
已连续举办三届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新大赛,在河南乃至全国推动着一批科技创新者实现了创业梦想,探索出了一条“孵化器+风险投资+大赛平台”的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体系。
2009年,大赛共引进优质项目6个,天长化工、河南希芳阁、河南惠尔纳米、郑州德福恩等企业共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11个;2010年,大赛引进的河南纳新环保实现河南科技大学成果转化2个,郑州方正实现郑州大学成果转化3个。据预计,上述共8家企业未来3年平均增长速率为40.8%。
截至2011年11月底,前三届赛事共签约投资企业38家,合同投资资金达6660万元。
长久以来,中国的校园缺乏创业的冲动。那些即使在实验室被验证的可行性创新项目,也因为种种原因被搁浅。
反观一些美国高科技公司,几乎都是利用风险投资的创业者们创造出来的。微软的盖茨、苹果的乔布斯等,无一例外地成为全世界创业青年的楷模。
这一气息被风险投资机构嗅及。华夏海纳创投是三届赛事的投资方,此前曾专门到美国考察,借鉴对方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李明说,注意到这一点后,就决定把原来沉淀下来的项目和专利重新挖掘起来,“如果项目可以产业化,就让它往产业化方向发展。”
作为全国性创新大赛,今年赛事于4月份启动,历时8个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王飞表示,赛事为郑州高新区转型升级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风投扩容
令人欣喜的是,虽然刚起步,但创业者们的热情不可小觑。三届大赛共接收到来自河南、河北、浙江、北京等全国12个省市,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部分地市科技孵化器的1875个科技创业参赛项目。
今年共有将近20个创新项目和企业,获得华夏海纳创投2000多万元天使投资。在科技创新大赛项目选拔、孵化平台上,风投参与其中发挥了风险资本的催化剂和助推剂作用,并从中受益。
据介绍,往届大赛投资的企业运营良好,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快速扩大,已陆续进入回报期,个别企业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
对于高新企业和项目来说,与银行贷款相比,风投虽然昂贵,但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资金来源。一般来说,高科技创新企业很难得到更看重安全性的银行贷款。
三届参赛项目共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农业和生产安全等诸多领域。李明总结河南有个明显特点,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是关注重点。
按照李明的想法,科技创新大赛下一步将走出河南,去省外做推广,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学生也拉进来PK。
参赛项目的增多,也考验原有风投规模能否喂饱它们。李明明确向其他企业抛出绣球:“一家企业力量投入的项目有限,希望有社会资金进来,促进更多项目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