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独立精品投行崛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17:15 来源: 新财经

  文/本刊记者 董露茜 摄影/汪细林

  “普通人都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当医院的任务变成天天卖药,哪种贵卖哪种的时候,你还会愿意去这种医院吗”?

  说这番话的是投资银行家周凡,他将大型投行业务比为在盈利压力和奖金激励之下既看病又给开药的医院,与之相对的是,提供健康管理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体检,可以提供医疗解决方案,也可以开药方,但不进行复杂的治疗也不卖药。这样的第三方,投行里面也有,被称作“精品投行”(Boutique Investment Bank)。当然,周凡就供职于一间这样的投行,美国的美驰集团(Moelis&Company)。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华尔街五大投行逐鹿天下的岁月一去不返,如今仅存高盛和大摩两家,但精品却得以崛起。

  一分小一分巧。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时,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服务的精品投行就打破了诸多分析师的预言,在困境中生存下来,并在之后随着全球融资并购业务的红火而不断壮大。金融危机则又给了他们一次机遇。

  其实,类似的“业务”模式并不先进,同样从大型投行“出走”的张化桥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业务:

  在你面前摆着一大一小两个金字塔。较大的金字塔里面都是大中型企业。塔尖代表最低的行业风险,塔底代表高风险。银行的目标客户在金字塔的上端。当然,银行有时候不小心,也发放一些低质量的贷款。

  有些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在这个大金字塔里面寻找银行剩下的客户(要么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要么不善于跟银行"沟通")。而另外一些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比如我们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服务那个小金字塔里面的上端客户。

  我们客户的唯一“缺点”是规模小,他们的质量往往比大金字塔的上端客户更好。他们灵活,资金周转快(比如每年6次),他们觉得我们24%的年化利率并不高。他们的时间值钱,他们受不了贷款程序的官僚主义。反过来,对于那些虽然规模大, 但是资金周转慢的企业或者日薄西山的企业来讲,即使无息贷款也太贵,因为毕竟本金还是要还的。

  精品投行和大型投行的关系,又何尝不如此?

  在美国,包括美驰、瑞德(Lazard)、Greenhill、Evercore、罗斯切尔德、PWP等精品投行已在众多大型并购案中发挥作用。在谷歌125亿美元并购摩托罗拉移动案中,为交易双方担任顾问的就是三家精品投行。

  今天,美国精品投行中的佼佼者纷纷来到中国市场开拓新疆界。本土的汉能、易凯、华兴、汉理等机构深耕多年,已站稳脚跟。海外派与本土派,是激烈竞争还是共同做大蛋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