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李天初访问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8:00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李天初访问记

  

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李天初访问记

  王秋艳摄

  □本报记者杨 蕾/文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人员,在我的岗位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了我应该做的事。”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66岁的李天初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和。采访中,他反复强调:“我很清楚,我的前边有一批院内院外的前辈专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的身后有一个团队做出了优秀的成果,并且正在继续开展出色的工作。我只不过是被命运选中成为他们的代表而已。”

  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初说自己“既感到高兴也觉得责任重大”。“1964年我考大学时,国家号召我们‘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这次报院士,我同样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心态要求自己:尽力,但不紧张;成功,也保持平和。”

  翻开李天初的个人简历,一连串成绩和荣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质检系统优秀科学家所付出的努力: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中国代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在最近的14年中,李天初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时间频率基准的研究。“我能当选为院士,首先是赶上了国家科技快速发展的好时期。在时间频率计量这样一个国家需要而又充满挑战的好领域,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李天初感慨地说,科技的发展、科研的进步永远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这是他多年从事科研工作最深刻的感受。“我们很幸运,由于国家经济、科研和国防快速发展,对高准确时间频率计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更由于我们国家决定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授时系统,需要我们提供计量溯源的技术支持,这些都使得我们的工作成果有需求有应用。”在李天初看来,正是国家对时间频率计量的需要、重视和支持,才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科研舞台,让自己能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发挥,并有所作为。因此,他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激。“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时间频率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作用,所以,我在申报院士的过程中才能够和工程院的院士们进行很好的交流并得到院士们的理解和支持。”2010年,由李天初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的中国计量院第二型NIM5铯喷泉钟通过鉴定,准确度达到1500万年不差一秒,这一研究成果又将我国的时间频率基准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

  李天初是继张钟华、庞国芳后,质检系统的第三名院士。作为质检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李天初说:“我被选为院士,表明工程院院士群体对我们质检科学的发展、成果和作用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做出更多成果、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作为质检科研人员,有什么表彰比自己的工作得到中国最高层工程科学家群体的认可更荣幸?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科研和国防的需求,才能不辜负院士和国家的这份期待。”

  当选院士,既是对以前工作的认可,更是新的责任的开始。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李天初认为自己肩上还有一份重要的责任。“很多中青年科研人员有优秀的背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有责任帮助他们尽快独立主持科研课题,我有义务引导他们做出比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员更多更优秀的成果。”

  “虽然我们进步很快,但我们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际时间频率界将在2019年讨论修改现行微波秒定义的可能,为了建立中国在未来秒定义讨论中的国际话语权,李天初和他的同事正在研制把锶原子在光晶格中存储/冷却的光钟。为了离时间更“近”一点,李天初追赶时间的脚步从未停止。

  身处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面对不少科研人员身上不同程度滋生着的浮躁,李天初永远保持着淡泊平和、求真务实的可贵品质。“国家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愿和所有的质检科研人员一起,沉下心,稳住气,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持和营造求实、创新、活跃和合作的科研氛围,在‘润物细无声’的平凡科研中日积月累,稳步前进,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中国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人民幸福和国防安全提供基础支撑,尽到我们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中国质量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