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英国政府政策干涉杀死汽车业 品牌纷纷被收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13:16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文|CBN记者 董晓常

  英国曾经拥有多个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强大的汽车集团?

  关于英国汽车,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宾利、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Mini、路虎、捷豹、莲花汽车……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来说,这简直就是梦幻之队。

  但梦幻仅限于此。英国汽车另一个让人惊讶之处是,这个国家目前竟然没有一个大的汽车集团。比如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美国通用、日本丰田、印度塔塔汽车那样的。

  英国汽车的窘境还不仅于此,实际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品牌都已经卖给了英国之外的汽车集团。如宾利被大众收购,Mini和劳斯莱斯归宝马所有,捷豹和路虎被印度塔塔收购。对于通常为国家支柱的汽车产业来说,没有比这个更悲剧的结果了。

  当然,英国汽车业其实也曾经强盛过。如1950年英国出口的车辆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2%。当时也出现过一个规模庞大的汽车集团—英国利兰汽车公司。鼎盛时期,利兰汽车公司拥有一系列标志性品牌,包括奥斯丁(Austin)、莫里斯(Morris)、名爵(MG)、莱利(Riley)、霍斯利(Wolseley)、凯旋(Triumph)、捷豹等。

  但英国汽车业和利兰汽车公司在1970年代陷入困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生机。那么到底是谁杀死了英国汽车业呢?

  政府政策干涉

  政府不恰当的干涉导致了英国汽车业遇到了一系列不利的局面。过去几十年,历届英国政府都奉行放弃制造业的战略,这使得英国汽车制造业缺少本土的零配件产业链。从1952年到1973年,分期付款法案修改了18次,造成国内汽车需求不稳定,制造商产能无法扩大。1960年代,英国汽车转向出口的时候,英国政府却在1960年代末出台保英镑的政策,使得英国汽车出口利润大降。

  国有化

  微观角度,英国政府最大的错误也许是1975年将英国利兰汽车公司国有化。但到了1983年,撒切尔政府又决定将利兰汽车公司全部私有化。国有化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节奏,而反复又让正在为日本汽车冲击下汽车业发展出现变数和机会的时候,错失了机会。

  创新

  英国汽车业似乎把更多的创新精力放在了技术和设计上,这使得英国的豪华车和赛车一直保持领先,比如全球大部分的赛车都由英国生产。但与丰田在精益生产上的创新、通用在管理上的创新相比,这并不足以在商业上取得领先。虽然在豪华车和赛车的技术及生产质量上无可比拟,但英国汽车业在普通汽车的质量和效率控制上一直不好,这影响了英国非豪华汽车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

  全球化

  英国汽车业并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真正的利益。二战后,英国政府对汽车工业实行关税保护,英国汽车公司的国外市场主要依赖那些前殖民地国家,如非洲国家、印度等,这些国家通常缺少真正的竞争,反而使得英国汽车业的质量和效率更加不堪。而英国政府取消了汽车关税保护后,英国汽车业则受到了国外汽车公司的残酷挤压。

  如果倒退数十年,恐怕很少会有人押宝英国之外的汽车公司会赢得如今的汽车销售比赛。毕竟英国当时有那么多的知名汽车品牌,还有最领先的汽车技术和设计,以及规模庞大的熟练技术工人。

  但英国汽车业的确是败了,而且败得很惨。作为一个产业,政府和企业是两个主要的参与者,而且都应该为此负有责任。英国政府的政策的确给本国汽车业带来了一些困扰,但其最主要的问题是为本国的汽车业提供了过于轻松的生存环境,这包括早期的关税保护和那些自动打开的前殖民地市场。

  当然,最应该自我反省的是英国汽车公司自己。过去半个世纪不仅是汽车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发展最快的时期,从生产效率、成本控制、组织管理等多个层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完善和改进,无论是丰田、通用还是福特都在相互竞争中获得了全面的提升。而只有“活得最好”的英国汽车公司缺乏改善的动力,被潮流所抛弃。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商业就是这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