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川粮米业:“优化”中蝶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22:26 来源: 粮油市场报

  □本报记者 付嘉鹏 文/图

   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外资企业被看做活力经济的代表,国有企业被贴上了固步自封的标签,作为四川省粮食局领导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四川省川粮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过程,诠释了一位香港投资人折戟国内稻米市场的悲情故事。不过,这也成就了今日的四川省乃至中国西部地区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品种较齐全的粮食企业。

  当下,川粮米业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国有资本相对控股,吸收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民营资金,股权结构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总投资800万美元,现有3条日本佐竹公司全套设备的精米生产线,年产精米6万吨。目前,我们正在申报技改项目,川粮米业将迎来更具竞争力的明天。”川粮米业现任总经理王晓松表示。

  港商昙花一现

  1993年,一位港商携巨资进军国内的稻米加工业。

  “据我所知,他将总部设在了汕头,在武汉建设了几条加工生产线,东北也有分厂。目前,听说仅存的只有汕头那边的公司啦。”王晓松向粮油市场报记者介绍的这位港商,就是川粮米业前身的出资人和建设者。

  据川粮米业现任副总经理回忆,该港商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当时,他们的财务部门就已经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包括生产车间在内,所有办公室都装备了空调。”

  在那个许多大中城市还没有接受电子计算机的时代,该港商选择在中国这个较为落后的西南偏远县城投巨资,引入这么先进的设备,专门加工生产精米,这种魄力确实令人咂舌。

  “当时的财务人员就有一二十个,投资达到了800万美元,好大的一个公司哦。”王晓松赞叹。

  无论投资规模和投入精力,都可以看出这位港商非常看好国内粮油加工市场。有一个例子也直接证明了这位投资家扎根国内稻谷加工市场的决心。

  “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那位港商建设的横梁跨度30多米的生产车间,居然没有出现任何损坏。我们专门请专家来这里勘察过,检验结果是建筑没有出现损伤,没有任何问题。”川粮米业现任副总经理说。

  不过,国内的市场并未因这位港商的魄力打开。

  王晓松分析认为,由于企业产品当时的定位不准确,当地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达不到,以及港商对当时国内稻米市场的不太了解,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1997年,该稻米加工厂宣告破产。“川粮优化”平台

  1998年,四川省吹响了“川粮优化工程”的号角。据介绍,该工程以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香稻、杂交稻为主体产品,以粮油加工企业为依托,以“订单农业”为纽带,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推动商品粮油种植结构调整。

  作为“川粮优化工程”的主要实施者,四川省粮食局需要一个较好的平台来施展这项宏伟的计划。

  川粮米业在此背景下诞生。

  2000年,四川省粮食局下属的四川粮油批发中心以1000万的代价,拍下了上述破产稻米加工厂残存的资产,川粮米业随之成立。

  依托自身的政策优势,川粮米业迅速找到了发展壮大的捷径。仅仅几年时间,一个年销售收入近亿元的粮食企业,岿然屹立于中国的大西南。

  如今,川粮米业已成功推出“川粮”、“福瑞喜”两大品牌近20类40多个规格的系列产品,满足城乡居民不同生活水平的需要。公司先后开发了“川粮”牌保鲜大米、胚芽米、富硒米等粮油精深加工产品,以ISO9001、ISO14000和HACCP管理体系控制生产和储存流程,提供营养、绿色食品,为食者造福。

  王晓松介绍说,公司致力于四川省优质粮油的开发、推广和加工,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绿色种植基地,开展二次结算 ,以“公司+粮油购销企业+农户”、“公司+协会”、“公司+种植大户”三种订单模式,扎根当地、辐射全川,带动全省优质水稻的研究、种植和推广,增加农民收入,为耕者谋利。

  创新订单模式

  作为一个龙头企业,要保证自己的品牌产品,必须要有一个优质稳定的原料基地。

  之前,广汉面对的状况是人均耕地少,各家各户种植的品种不一样,田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收获时品种混杂,收购不分仓储存,优质的品种不能体现出优质的价格。同时,传统的粮食部门分工较细,粮食购、销、调、存、加等整个产业链被人为分开,政府有关农业的职能部门又各管一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改变上述现状,川粮米业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使整个粮食产业链上的参与者改变了观念、得到了实惠、得到了发展,真正达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满意”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川粮米业总结出了三种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的“订单”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粮食购销企业+农技部门+农户。

  龙头企业有加工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管理优势,并且面向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粮食购销企业有收购优势,仓储优势;农技部门有大田植保和田间管理的技术优势。在每年的播种前共同向农民发布品种和价格信息,共同与农户签订合同。此模式履约率为50%左右。

  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协会。

  专业协会一般是以农村基层组织为基础(也叫“支部+协会”),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组织起来,成片种植某一品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购销、分户生产的管理模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粮油产品质量和产量。此模式履约率能达90%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种植大户。

  由龙头企业为种植大户提供种子、提供技术、提供培训,负责收购。此模式履约率最高。

  以上三种模式的价格结算和利益分配机制是:在国家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分品种增加不同的加价等级,优质优价,让农民在基本利益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增加了收入。同时,龙头企业通过单种、单收、单储、单加工、单销售,使整个粮食产业链效益最大化,通过“二次结算”返利方式让种粮农民也能分享到加工、销售等环节产生的后续利润,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在紧固粮油产业链条中,川粮米业已经形成从良种开发、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订单农业、收购贮存到生产加工、市场开拓、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产业链。目前,川粮米业正在逐步延伸粮油产业链条,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了大米保鲜、稻谷保鲜,低温和准低温贮存,米糠深加工、“发芽糙米”技术方面的技术研究,为抢占市场先机做准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