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孙兴杰:中日邦交从“正常化”走向“平常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9 07:19 来源: 时代周报

  孙兴杰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圣诞节这一天来到中国,进行了两天的国事访问,就访问的成果来看,象征多于实质,各国媒体对于野田访华也比较低调。这样的结果也许有些令人失望,但是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如果元首互访能够引发“外交革命”的话,那才真是暗藏危机。

  在两天的访问行程中,中国的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和国务院总理分别与野田举行会谈,应该说这样的接待规格还是非常高的。除了两国领导人所一再强调的中日友好的共识之外,日本购买中国的人民币国债是一个重要的看点。27日,野田启程前往印度访问,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决定大幅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

  对于以上种种事态,应该采取一种平常心,淡然地看待中日关系,以及日本的对外战略,唯有如此,才能达到“不惑”。孔夫子有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中日关系即将进入“不惑之年”,要真正不惑就需要有通权达变的胸襟和策略,心态平和了,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估,采取合宜的措施,既不会循规蹈矩,又不会躁动冒进。

  《孙子兵法》曾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何外交政策都需要建立在对本国利益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否则便会无的放矢。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利益何在?简而言之,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完成大国崛起的历史使命,这是中国最大的战略利益。与一百年前的中国不一样,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了,中国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内部。纵观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崛起,成功的范例屈指可数,而失败的教训却比比皆是,顺利崛起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大国崛起的过程也是地缘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国的崛起势必带来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地缘变动。如中日领导人所一再强调的,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这是中日两国面对的地缘政治现实。2010年中日经济总量排名实现了翻转,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东亚第一大经济体,这是中日经济实力对比的转折点,中国的高速增长与日本的低迷形成了反差,消弭至少是平缓这种实力对比逆转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动和两国国民心态的变动,是未来中日关系面临的重大议题。

  客观而言,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日本,但是在经济结构、GDP质量、技术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相差甚远。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东亚经济奇迹的先声,在上个世纪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为东亚国家所模仿与学习,中国的经济腾飞也是这种发展战略的延续。从贸易国家向金融国家的转型过程中,日本的教训多于经验,目前的经济委靡不振也值得中国警醒。

  日本经济崛起的经验与教训,警示的不仅是日本人,还有中国人。日本购买中国国债,可能算得上野田送给中国的一个“礼包”,虽然数量不大,但是却具有象征意义,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立足区域化,日本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中日在货币合作方面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是抵制美元霸权的压制。自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日本便有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意愿,但是屡屡受到美国的打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人民币的国际化,中日之间在金融领域合作的迫切性与可行性不断上升。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一直是东亚经济的领头羊,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不断增加,尤其是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率先建成,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日本有被“边缘化”的感觉。野田佳彦一改鸠山由纪夫“东亚共同体”的理念,对奥巴马所提议的TPP表示出兴趣,有意抵制中国在亚太经济圈的影响力。就目前来看,东亚经济体中,中日是双轴,短期来看难分高下,即使中国GDP依然保持高速发展,也需要学习与引进日本的技术、资金,尤其是反思日本的成败教训。

  日本自中曾根康弘时期便有强烈的“正常国家”的倾向,摆脱战败国的阴影,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野田佳彦出身军队世家,同时也是松下政经塾的塾生,这两种身份使得野田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野田佳彦试图在中国、美国、印度等不同的大国之间操持一种平衡,进而为日本拓宽国际空间。

  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家伊肯伯里认为,东亚国家试图在安全上依赖美国鹰,而在经济上又要搭上中国龙的便车,日本便是其中的典型。日本是美国的铁杆盟友,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轴,要想有独立的外交战略也非易事;日本经济低迷不振,国债规模达到GDP的2倍左右,日本经济发动机重新启动离不开中国的市场。东南亚曾经是日本经济的腹地,但是中国大有取代日本之势,借助南海问题,联合印度、越南趁机搅浑水,也不失为一种狡黠的外交策略。

  中日关系走了将近40年,需要从“邦交正常化”迈向一个“平常化”的阶段。平常,意味着见怪不怪,意味着外交不是危机管理,而是一种常态的交往。野田佳彦自称是“日中交流之子”,访华的一个目的是与中国领导人建立比较好的私人关系,这固然没有错,但是中日关系“平常化”在于民间认同与接近。2010年12月的调查显示,只有1/4左右的日本民众对中国保持好感;不到三成的中国民众对日本保持好感。中日民间情感的疏离才是中日关系的最大隐忧,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更多的是民众好恶的反映,毕竟这是一个网络时代,民意难违。

  中日关系本身就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条件,无论关系好与坏,日本都是中国邻国,崛起的中国需要一个对华友好的日本。将“友好”的口号落到实处绝非易事,但是根本的一条是,中国需要一种大国的心态和战胜国的气度。动辄将日本的动作解读为“军国主义”,鼓动处处“亮剑”,无助于中国的崛起。毕竟,昔日的东亚第一经济大国接受与适应中国的崛起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