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巴克利:中国需要公共关系部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1:1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英国利兹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巴克利

  马鑫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68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108家中央企业共在境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5901家,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元,相应利润占当年央企利润总额的37.7%。

  发达国际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时,就将从大规模吸引外资转至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正从“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新阶段。不过,中国对外投资仍处于量的剧增阶段,质的方面还有待提高,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

  就当前中国的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第一财经日报》日前专访了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教务和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巴克利(Peter Buckley)。作为国际商务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曾与卡森一起提出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多年来从事跨国企业研究,是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的首席顾问。

  须宣传“中国并不是要收购全世界”

  第一财经日报:与国际上的知名跨国企业相比,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有哪些不同?它们有哪些特点?

  巴克利:许多中国公司正在日益国际化,不仅国有企业,还有私企,都在海外有投资。很大程度上,他们跟欧美跨国企业是一样的,比如它们的海外投资动机、原因。我的研究显示,各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一般都基于这几个原因:市场、资源、便宜的劳动力。这方面,中国企业与其他跨国公司无异。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相对便宜的“资本”——它们可以较为容易得到资助。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趋势,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企业可以较为便宜地购买外国资产。而汇率上升使得出口价格提高,将有更多中国企业从以出口为导向转为海外投资。

  日报:有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败率达50%以上,你怎么看?你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何在?

  巴克利: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国企业缺乏经验。任何国家和企业在国际化的初始阶段都会犯错,这些错误是国际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比如面对完全不同的文化,它们需要积累足够的知识、技巧。

  其次,缺乏国际管理的技巧。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专业的国际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几乎全部由中国人组成。当走向国际市场时,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它们需要引进非中国籍的管理者来弥补文化差异。特别是中国国企的管理模式,有些实在落后、过时。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学习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做生意。

  第三,创新能力。目前中国企业可以从美国、欧洲企业那学习和“拿来”新的技术,但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才是竞争的关键。

  当然,缺少经验,缺乏对当地市场、文化的了解(也是原因),这需要很多先期投入。我看到很多中国企业一哄而入,匆忙上马,不做市场调研,因为它们有“国际化”的压力。开始时大家都会犯错,关键是当第一笔投资出现差池时,必须吸取教训。

  日报:中国在海外的公司的口碑似乎受到了很多指责,如何才能改善中国公司的形象?

  巴克利:正如我刚才回答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机与欧美企业无异。但中国企业有“形象问题”,这可能有政府的因素在内——许多人认为是中国政府正在世界范围内收购。外界不了解中国经济如何运行。中国最需要的是“公共关系”部门,需要在海外宣传“中国并不是要收购全世界”。

  我认为这虽然是一个感知上的问题,不过有时也确实是行为问题。有时候这与不尊重当地文化习惯有关。比如,有一些在非洲的投资,管理不善——失败的案例导致坏的形象。

  要与动荡国家“在一起”

  日报:当前,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风险增大,比如中东动荡、汇率变化,如何控制风险,或者说如何降低此类风险的影响?

  巴克利:我的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在一个国家做生意,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政治体系。如果你觉得处在一个风险很大的国家,那就必须要管理风险,也就是不要过度投资,不要过深地卷入。

  当然,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比如最近中东、北非的动荡。我认为最恰当的解决方式是与这些国家“在一起”。这样当“革命”过去后,就会有更有利的地位来做生意。你可能会遭受损失,但他们(当地人“革命”)不是针对外国公司。没有人说利比亚或埃及的动乱是外国石油公司引起的,人们认为问题在于体制,人们需要机会和工作。因此(“革命”之后)他们需要改革,会更加开放,引入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长期来看,四五年内,他们将会成为有活力的国家,新的体系将使得他们更以经济为导向。所以,动荡的时候留在那儿,这些国家会注意得到,革命过后会给予一些回报。

  日报:面对海外风险,中国企业如何做一些提前准备?

  巴克利:有很多公司花专门的时间来预测风险,当然没有人可以预测所有风险。如果要去一个高风险的国家,你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暴露在风险中——有几种方法,比如减少在那的资金,减少使用当地的银行。

  另一种方式就是雇用当地的劳动力,他们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可以给你实用的建议。能拥有对公司忠诚的当地管理者十分关键。他们可以帮你了解当地政治的变化,帮助你减少危险。

  人力资源可以去“买”

  日报:英国有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比如英国石油公司(BP),它们有哪些经验,中国可以借鉴?

  巴克利:实际上,英国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历史很长,但我们(英国)并不总是对的,我们的经验是:不能用同样的办法来管理印度和非洲(的分支机构)。虽然经验很重要,但可以去“买”,中国可以雇用有国际经验的管理者。

  英国跨国公司的任何管理层级都有非英国籍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非常重要,可以通过雇用来弥补经验上的缺陷。

  日报:您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哪些建议?

  巴克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切实考虑自己能做什么,而非太多全局性的东西;需要做具体的筹划,认真做市场调研,了解自身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竞争力才是支撑一个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的关键支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