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银行理财:“短期”惊艳 年关噤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1 08:03 来源: 中国经营报梁宵
2011年,股市惨淡,楼市低迷——投资者用脚投票,银行理财则趁机接盘。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19日,中外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9176款,相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发行规模也在2010年7万多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稳健的高收益不仅使个人投资者趋之若鹜,也引发了机构的兴趣。12月27日,漫步者发布公告称斥资5000万元购买兴业银行广州分行的万利宝票据型理财产品,期限为3个月;其累积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已达7亿元。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月2日,有67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投资额总计已达到290亿元,较2010年增加10倍。
运行一个月甚至一周,收益却能够跑赢CPI,银行理财在满足投资者“胃口”的同时,又如何躲过高悬的监管之剑? 面对2012年,银行将如何“理财”?“太敏感,不宜多说。”多家银行婉拒采访,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称,现阶段谈银行理财问题太敏感。
“高收益”抢钱
银行曾一度把“拉存款”的最大希望寄托在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上——投资期限短短几天,就获得5%、6%甚至更高的年化收益率——它被银行业内视为利率市场化的先驱,用高利率来抢存款。
“2011年股市不乐观、许多投资品种受限,成就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大爆发。”东亚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解释。
大智慧的数据显示,近期沪深股市的资金净流出量持续以日均20几亿元的规模出走,这部分资金成为遭遇存款搬家,流动性紧张的银行的争抢对象。
“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来带动存款,是二元利率结构所造成的不得已行为,存款负利率、通胀高企,银行只能通过‘控制’理财产品来争取资金。”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表示。
而其所说的“控制”,即是高收益。“收益率太低,跑不赢CPI,资金就会流向信托和其他投资领域。”
光大银行北京西坝河支行零售部经理梁耀光的感觉是,2011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较高,面向普通投资者的中低端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般在4.8%~6.1%左右;面向私人银行客户的产品基本是6.2%起,高的能够达到12%、13%。
而且,大多数产品都能够实现预期收益。银率网对2011年12月19日~23日期间到期的368款产品的统计显示,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313款产品达标率为99.4%。收益较低的平安银行也同样是正收益:智盈1058-02期挂钩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人民币理财计划YF5802,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5.99%,实际收益率为0.4%。
“很多对公客户都把存款转换成了理财产品,各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人员也在相互打听如何能就市场上资金的特点、客户的特点,来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梁耀光坦陈,据其了解,一些大客户对流动性要求很高,短期产品恰恰投其所好。
正因此,短期产品、甚至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成为中资银行2011年的一大亮点。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2011年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占比达到60%以上,不仅发行数量增大,而且单次发行额度也很高。“几亿元的额度很快被一抢而空。”某银行理财产品客户经理表示。
频遭政策狙击
自2011年6月底的座谈会定下“整顿理财产品”基调之后,银监会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多项监管措施连发,剑指银行涉嫌违规揽储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更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10月底完成自我清查整改。
2010年,银监会针对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受到一定限制,各家银行多采用“资金池”模式用于进行组合投资:“资金池”里的资金被分别用于投资票据、债券、银行间市场以及委托贷款。
“在理财产品资产池运作模式之下,银行可以根据需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进行调整,”上述零售业务工作人员表示,这也就不难理解银行在月末或者季末之际总能适时发行高收益的产品来网络资金。
不过,不够透明的运作方式也遭遇了监管质疑,2011年9月银监会一纸通知将理财产品整治的矛头直指投向“资金池”类的超短期理财产品。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清理整顿理财产品资金池,以实现单一理财产品单独核算,并要求实现更多的信息披露。
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一一对应”有可能影响部分产品的收益水平。“目前客户的资金对应整个池子的产品,银行会尽量保证客户的收益水平,至少不至使其亏损,而如果一一对应之后,资金池对收益的整个平抑作用也难以发挥了。”上述负责人表示。
而新上任的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又把第二把火烧到了理财产品上。2011年11月1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1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表态称,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在尚福林表态之后,银监会规定,从11月中旬开始对全国各银行1个月期以下理财产品下“必杀令”。
于是,在2011年年底——这一对银行来说非常重要的揽存时点上,银行却不敢再用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拉存款”,此类理财产品还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据普益财富数据监测显示,1个月期限以下的理财产品当月发行量骤减,这也直接造成了银行该月理财产品的发行,环比减少263款。而11月,1个月期限以下的理财产品在10月份下降的基础上再跌落11.38%。
具体来说,2011年11月份,商业银行共发行一个月及以下期限银行理财产品398只,占市场总量19.3%。而在10月份,这一期限产品的发行总量是615只,市场占比30.34%。相比之下,同期限产品11月份的发行量下降了约三分之一。此外,公开资料显示,今年6月份,1个月以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43%,11月份的平均收益率已跌至3.56%。
超短期理财产品目前的价量齐跌,被认为与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有关。其中主要受到影响的是中资银行理财业务,在超短期理财产品中,中资行占据了99%的市场份额。
“2011年理财产品规模增长一个原因就是短期理财(1个月以下)发行量大、循环快,下半年监管从严以后,此类产品的禁发,会对2012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中信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助理王剑表示。
回归本源
不过,各银行在理财产品的期限上“精心设计”,纷纷推出周期为30多天的理财产品、滚动型理财产品,而收益也升至年内新高。
据悉,继建设银行2011年11月底全面上调3款开放式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后,工商银行12月亦宣布上调多款滚动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开放式理财产品以及滚动型理财产品也成为短期理财的替代品。
投资者借道上述理财产品,同样可以实现短期理财的目的。以民生最近推出的升级版“钱生钱B”储蓄型理财产品为例,其中,天天生钱每日按1.06%的年利率(类似于复利的方式)计息,税后实际年收益率可达0.8515%,比活期利率高出47.8%;而周周生钱则是每存满七天就按1.62%的年利率计息,实际税后年收益率达1.3%,高于活期125.6%;并且,上述产品客户均可以即时赎回,即时购买。
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零售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阶段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是投向货币市场类,其本金和收益相对固定,这一主流投资方向决定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一般都是在半年以内,2012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未来,超短期理财产品不是银行中长期的发展方向。”
普益财富的银行分析师肖芳也认为,由于2011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业内预计2012年市场资金没有2011年紧张,相应的银行借超短期理财产品“拉存款”的冲动减弱,预计2012年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会因而减少。
“银行的理财产品只是一个大众理财的工具,之前一些超短期、高收益的产品,也不是理财的正常状态,监管层也是从这方面来考虑的,理财产品还是要回归本源,提供给客户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而高收益的产品,则会通过信托等产品代销提供。”王剑指出银行理财产品要摆好定位。
“而对于投资者来讲,应该更加理性,不是一窝蜂冲向高收益,而是要有长期投资的理念。”陈柏轩说,“可以趁目前的价格低位去分段购买一些A股、H股资产长期持有;等股市回暖的时候,投资者也能获得一个相对短期理财更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