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厦门特区三十年:丰收的试验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20:34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厦门经济特区作为我国第一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0年被国务院批复,1981年正式动工建设。从建立之初,厦门经济特区就承载起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历史重任,担负起发展对台交流合作,促进海峡两岸民众增进了解的职能。三十年沧海桑田,厦门特区也从偏居一隅的小乡村变成了屹立台湾海峡的大都市。

  首批四大“特区”之一

  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确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不过,与深圳等其他兄弟特区有所不同,厦门经济特区因地理和历史因素,是台湾同胞观察大陆的“首站地”,还肩负着沟通海峡两岸的特殊使命。

  由于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厦门成为对台工作的最前沿和重要基地。厦门和金门的最近距离仅1800米,相同的地理地貌和民生民俗。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转福建省政府《关于厦门经济特区选址的报告》。但此时,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地方的其实只是一个名叫湖里的2.5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偏居厦门岛西北部,占厦门整个区域面积不足2%。

  资料显示,当时的湖里,仅仅只是一个生产大队,下辖5个自然村,149户,500村民。当地农民以农耕为主,种些地瓜、花生和蔬菜。住着石头房子,时常讨些小海。

  1984年中央决定,厦门特区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的131平方公里。多年来,厦门以岛城闻名,城市局限在岛内131平方公里的有限范围。城岛一体,岛内为城,岛外是乡,城乡差别悬殊。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的海沧、杏林地区作为台商投资区。1992年12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厦门特区逐步扩展到全市的1569平方公里。

  2010年春节刚过,厦门市首个岛外新城在集美正式动工,厦门城市建设重点也由岛内走向岛外。由此,厦门的城市格局由“城在岛中”,变为“岛在城中”。

  对台合作步步上台阶

  厦门特区三十年来,海峡两岸贸易不断扩大,对台交流不断扩大。自厦门特区建立,就率先设立台商投资区,相继出台了鼓励台胞投资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同时率先开展海上试点直航、居民赴台自由行等试点,成为两岸往来的“黄金通道”。

  随着2011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生效,以及2011年3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的批复,厦门更是被寄予和台湾进一步加强交流的厚望。

  “厦门不仅是福建的厦门,也是海西的厦门,海峡两岸的厦门。”集美大学教授李友华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改变了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期以来“路远地偏”的区位格局,对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促进两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大陆第一个台商投资区在厦门海沧成立;随后,厦门杏林、集美两个台商投资区先后诞生。至今,大陆四大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有其三。

  李友华表示,厦门在两岸交流合作中扮演开拓者角色,正是得益于台商投资区的设立。设立台商投资区之后,厦门利用享有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在大陆率先颁布施行《台商投资保护条例》,并在大陆第一个成立台商协会和台商会馆,设立台商投诉中心,为台商在厦投资兴业、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两岸“大三通”的开通保证了海峡两岸交通的顺畅。起初的厦门金门“小三通”直航是中断50多年的两岸海上直航实现的历史性突破。两岸“大三通”开启之后,厦门水到渠成被列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率先实现“大三通”的口岸之一。

  另外,每年一度的在厦门举行的“台交会”,搭起了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桥梁。“我参与‘台交会’的历史不算长,只有三四届,但台交会的功能我是深有体会,厦门特区的建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协会会员队伍一直在壮大,对台湾的电子商务产业已经很有影响。来台交会的通知发出之后,很多人都说要来。”台湾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会长谢长峻此前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道。

  “先行先试”的厦门经验

  1981年10月,特区破土动工。厦门市原市长邹尔均表示,特区开始建设时,最大的困难缺钱。“中央只提供了五千万的建设性贷款,但第一期工程就要三亿到四亿。当时,小平同志提出,国家建设资金不够,可以向外面借。”邹尔均表示,厦门特区就是这样举债建设起来的。

  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厦门在全国率先利用外资修建国际机场,建设湖里出口加工区、东渡码头等,同时创办三资企业。1984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一句题词给人极大的鼓舞:(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一块石头落地,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以厦门机场的建设为例,1982年厦门机场在中国内地第一个采用由地方政府集资、外国政府贷款的模式进行建设。1988年,为使机场更快发展,厦门机场成为国家机场改革的试点:第一家下放给地方、实行企业化经营,比中国内地其它机场提早15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厦门机场继续探索了多项在中国业界具有影响力的首创改革尝试:在中国民航业界第一家上市,从证券市场筹集相当一部分建设资金,创下中国机场建设完全走市场化道路的先例;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机场完全依靠企业自筹资金,进行大规模扩建。

  另外自1984开始,厦门率先在众多领域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全国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最早放开粮食市场,第一批实行土地转让、政府采购等公开招投标制度,率先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年,中央政府又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中国保监会确定厦门为全国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厦门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两岸食品和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等,为厦门特区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试验田”作用再次提供了新的契机。

  如今30而立的厦门在经济上已从当年GDP7.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60亿元,增长近300倍,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城市前列。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厦门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住房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文明创建、平安建设水平皆走在了全国前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