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刘恒:电影是剧本的墓志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1 10:02 来源: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11日报道:刘恒的作品比他更有名。他是《菊豆》、《秋菊打官司》和《集结号》的编剧,这些影片都名声大噪,但刘恒却更愿意躲在聚光灯外。如今,凭借与张艺谋再次携手的作品《金陵十三钗》,刘恒也成为了银幕前的焦点。

  《金陵十三钗》改编自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讲的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藏在一个教堂地窖里的妓女挽救12名女学生的故事。

  同张艺谋的大多电影一样,《金陵十三钗》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指责张艺谋用民族伤疤换票房;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几年来最好的作品。

  但是,大多数人都赞许刘恒的剧本,特别是它生动的台词和工整的结构。

  剧本的第一稿是在北京北部的一座山里完成的,但刘恒当时认为它完全失败了,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会真的发生剧本里的事。

  他让张艺谋的助理帮他整理出南京周围所有教堂的名录。然后,他们顺着长江一家家去寻访。他抓着在教堂里遇到的每一个人聊天,问各种问题,例如教堂有没有地窖,地窖能容纳多少人,在抗日战争中教堂受到了怎样的摧残。

  随后,他在北京一栋30层的楼房里继续写作。2008年的一天,他的工作被打断了,他所在的楼房开始摇晃,那天发生了汶川地震。

  每天看着地震的新闻,刘恒觉得和人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他说:“看着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我突然了解了那些藏在教堂地窖里的人。”

  《金陵十三钗》是刘恒与张艺谋的第三次合作。他们已经建立起一种默契。拍超现实主义的《英雄》、荒诞的《三枪拍案惊奇》和浪漫的《山楂树之恋》时,张艺谋并没有请刘恒出山,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刘恒最擅长的是现实主义题材。

  在1988年刘恒开始编剧之前,他就已经因为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成名。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农民的妻子为了粮食而丧命的故事。

  多年来,刘恒描绘着最普通的中国人的光明和阴暗面,他的笔下是农民、油田工人、士兵,以及胡同中的普通人。

  刘恒说:“我也挑导演。当我决定和一个导演合作,说明我们已经很了解对方。张艺谋非常清楚谁适合为他的电影做编剧。”

  刘恒对张艺谋颇多赞许,特别欣赏他独特的视觉风格。

  刘恒说:“张艺谋的作品焕发着夸张之美。他是以摄影师的身份介入电影的,他夸张的技巧,或者说是本能,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影院看《金陵十三钗》时,刘恒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他说:“如果说,我完成了这个剧本是很幸运地走了一条钢丝,那么张艺谋完成这部电影就是走了十几条钢丝。剧组600名工作人员的努力放大了我作品的美,掩盖了作品的缺陷。”

  大多数观众在走出影院时,并不知道谁是电影的编剧,但他们往往会记住导演的名字。刘恒说,这是编剧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

  “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导演是恒星,”他说,“而其他人是行星或甚至是流星。有多少光打在我身上我就接受多少,没有也没关系。”

  他回忆起1990年他编剧的电影《本命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时,开了个记者会,他跑去记者席的最后一排坐着,没有任何人认出他,而他并不感到难过。

  “电影是剧本的墓志铭。被搬上银幕时,剧本就死了,除了一些学者,没人会去研究剧本。”

  相比电影,刘恒或许更偏爱话剧。

  2009年,他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了剧本《窝头会馆》,该剧轰动一时。它描述了在1949年解放之前一个叫窝头会馆的四合院中的普通人生活。

  2008年,他与另外两位著名的编剧邹静之和万芳成立了龙马社剧团,创作了五部戏。

  “话剧每一次演出都是不同的,每次演出都在给剧目增值。”他说。

  57岁的刘恒还希望能导演一部电影,他已经与北京小马奔腾公司签约,很快会推出自己的电影作品。

  刘恒说,从40岁开始,他就想当导演,但作为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编剧,他太怕失败了。

  他说:“如果电影很烂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我已经浪费了至少10年的时间去想这个愚蠢的问题。现在,我想实现我的导演梦。也许我会请张艺谋做我的副导演。”(中国日报记者  刘玮   编辑  邓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