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题中应有之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4 05:31 来源: 金融时报

  李庶民

  进入新年,上海市正式启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也拉开了今年税改的大幕。随着上海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今年我国将开启降低整体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税制的重要改革。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为今年经济工作定调时,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则提出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人们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寄予厚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看,减税已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财政政策的积极,不一定只是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换句话说,增加支出,扩大投资,拉动经济,这是一种积极;而实施结构性减税,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以此刺激内需,这同样体现一种积极。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可以通过减税实现“由民来用”,这在当前形势下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

  减税有利于扩大内需。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确实,在消费、投资、出口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长期以来是一块短板。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出口短期难以提振,投资则面临产能过剩,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希望所在。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有钱不是不想花,而是不能花、不敢花,因为在人均收入增长的同时,物价也在上涨。尽管今年以来个人所得税有所下降,但企业各种流转税的缴纳也会最终反映在物价上,将由终端消费者承担。此前海南实行离岛退税政策,立即带来相应商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并引发抢购热潮,从中可以看到,减税对于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作用有多大,人们有理由对此抱以期待。

  减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当前的形势与2008年颇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目前主流舆论和专家学者都不再支持调控政策大幅转向,以免重蹈诱发通胀和资产泡沫的覆辙。当前,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应把握方向,有限的资金少一点投向“铁公基”和融资平台,多一点投向民生;与其由政府部门拿着大把钱寻找项目、制造项目,不如放开手脚,让民间资本和普通百姓施展才智。当年全球救市时,英美等国政府的救市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大型银行的股票,钱还是由企业来花,而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则通过融资平台直接“赤膊上阵”,在市场中拼杀,既没有效率,又容易破坏规则,造成不公平竞争。实践证明,更多地把钱放在企业和居民手中支配,可能更有效率,也能避免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要实现这一点,也需要减税。通过减税,降低企业负担,引导企业专注于实业,扩大投资,增强实力;通过减税,让利于民,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扩大消费的同时引导居民合理投资,增加财产性收入。

  减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有限资源和财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在这方面,减税政策也大有可为。通过减税,藏富于民,老百姓收入提高,心情自然就顺。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政策偏差主要在于过分强调平均主义,而在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整体提升同时贫富差距又不断拉大的背景下,尤需注意“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情绪。今年前三季度税收收入7.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4%,而

  GDP同比增长9.4%,通过减税促进国强与民富齐头并进,这方面还大有空间。此外,今年以来,政府“三公消费”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人民群众有一些意见,从近来各种天价采购事件中,人们感觉“三公消费”还有压缩空间。怎样压缩?继续增强透明度,接受监督,无疑是正确方向,不过,三公支出从根本上来自纳税人,通过减税以压缩政府支出,也可说是另辟蹊径,釜底抽薪。在经济面临困难、全民共度时艰的境况下,如果政府部门仍然花钱大手大脚,无疑会刺激公众情绪,而通过减税以压缩政府开支,则有利于改善政府形象,消除民众对立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政府部门来说也是一种“割肉”———割经济增速之肉,换取结构良性调整;割部门利益之肉,换取经济长久繁荣;割国企垄断利益之肉,换取民间投资长足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减税这一招,对国家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对经济运行有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得到百姓积极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性减税确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