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配置金融资源是基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05:36 来源: 金融时报谢利
记者谢利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其遗患至今尚未消散。而它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一旦肆意膨胀、畸形发展,就会成为实体经济堤坝内隐匿的蚁穴,其造成的恶果足以摧毁经济繁荣发展的根基。
尽管过去五年,通过及时果断实施一揽子计划,中国成功应对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避免了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波折的出现。但必须承认,在充裕的流动性与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双重影响力作用下,其间也出现实体经济失血、资本过多流向虚拟经济的苗头。
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其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表现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要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必须解决好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防止金融业过度创新,特别是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二是切实有效疏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即温家宝总理讲话中提到的“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于前者来说,要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而对于后者而言,就必须依靠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来达成。
近年来,通过实行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并已初步形成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在以价格杠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这一关键点上,改革进度相对滞后。对价格要素的过严管制,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过多保护,造成金融业整体效率较低,一方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市场积聚了巨大风险。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放缓。事实上,这一改革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启动至今已有15年,尽管当前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贷款利率上浮空间也足够大,但在存款利率放开管制方面却始终没有实质性突破。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如果无法根据供求关系自由浮动,势必造成价格信号的扭曲,进而对资金的有效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不合理的导向。
应当看到,在中国经济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经营状况堪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却依然享受高利差的优厚政策并以此获得高额利润。这一资源错配现象,不仅有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也阻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必须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对此,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做到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
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必然意味着通过利率市场化加以解决。而从先行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将伴随着新的金融组织、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服务模式的出现。这就要求监管当局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通过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
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一方面吸引大量民间闲置资本从过度投机行业撤出,防止资产泡沫化升级,同时为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输血;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市场竞争,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为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放宽市场准入,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应当同步进行,才能防止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这是因为,如果不进行利率市场化而大幅降低准入门槛,高利差带来的高额投资回报,将会使大量社会资本蜂拥而入,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难以改观;但如果利率实现市场定价而金融准入门槛没有降低,那么由于缺乏充分竞争,现有市场主体将很可能形成相对垄断格局,反映在企业贷款利率方面,很可能出现“不降反升”的结果。
因此,要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作用,使金融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下一步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加快金融改革,让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这一领域当中来,在竞争性市场中获得自主定价权,使得利率真实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在这一过程中,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着力加强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